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旅游 > 旅游景点 > 正文

黔阳游记:什么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www.peopletop.com.cn(2014-04-02)来源:商界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商界导读:我们努力生活,却最终迷失在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里。什么是生活?生活本来该是什么样子?

夜色中的黔阳古城

【商界招商网 记者/张思施】在拼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对那拥挤的地铁,闷热难闻的公交车,熬夜的工作产生一种深深的厌倦感。

所以,在医生告诉我因为长时间坐着不动,我的颈椎肌肉已经僵死变成增生以后,我的厌倦终于找到了引爆点。

人们都说,人生最大的快意是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于是,向领导请了长假,凭着网页上看见的“隐逸之城”几个字,我逃也似的来到了黔阳——一个湖南湘西的古城。

东方尼泊尔

人们说,尼泊尔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简单,却是那么的幸福。来到黔阳以后,我似乎懂得了那份幸福的由来。

没有如织的人流,没有现代化、商业化的店面。

来到黔阳古城以后,我被里面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惊呆了。而更让我震惊的是,这些流传千年的建筑里,还居住着土生土长的古城居民。

住在城里,你可以看见他们清晨在阁楼上晾晒衣物,木屋年代久远,磨光了当年的风华,却犹如迟暮的佳人,沉淀出岁月的香味。

古城里有知名的“三十六行”店铺,这些店铺多年代久远,源于古城里世代相传的三十六行。难得的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多年以前的经营方式。一张招牌,几个货柜,与店面相连的手工作坊,还原出手工艺人血汗凝聚的过程。

你可以亲眼见证米酒酿造的过程,巨大的陶罐里盛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工人将酒曲碾成粉,均匀的洒在米饭上。再铲出一些米饭平铺在刚才的酒曲粉上,再铺上一层 米饭……就这样,一层米饭、一层酒曲……循环往复,米饭蒸腾出的热气将米酒作坊衬得宛如仙境,而米酒的香气也随着这飘渺的云雾,飘散到古城的大街小巷之 中。

黔阳古城傍水沅江,出产的沅江石细腻温润,而又流光溢彩,经过工匠的精心切割打磨,上面的花纹艳丽无双,焕发出犹如刺绣屏风一般的细腻美感。

古城的人们生活宁静安然。午后,他们坐在门口,或点一支旱烟,抽一支时光的悠远;或随意的闲聊,品人生酸甜苦辣。彼时时光正好,暖阳在他们身上,蒙上金色的光影。

一直以来,我都奔跑着追求城市里那五光十色的生活,就像电影等风来里的程羽蒙,拿着两千块的工资,想要活出两万块的生活。结果让自己变得压抑而又疲惫。

但现在,我不禁想问,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黔阳古城老街

不能错过的“圈子文化”

黔阳人有着其自身的一份淡泊与宁静。这份宁静让他们衍生出自己独有的“圈子文化”。

在逛黔阳古城的时候,我认识了热情的楠木店老板老贺。工作之余,老贺也捣鼓着自己的“木雕”圈子。

老贺说,闲得无聊的时候,就会找一块楠木料,细细打磨雕刻。一件拇指大小的楠木月亮就要花掉他一个小时的时间。时光如刀,沉郁的金丝楠木在老贺手里沉淀出宝石般的莹润光泽。

 

老贺雕刻的金丝楠木鱼挂坠

老贺经常会召集朋友到店里观赏他新做的楠木根雕、纸镇和摆件。朋友也会常常给予老贺一些设计上的建议。如把金丝楠木制成一个个的小面具,既可以做护身符,又有着浓厚的湘西巫傩文化色彩。

老贺的店里还挂有很多字画。老贺说,黔阳古城里擅长绘画的人很多。他闲着没事也喜欢画几笔。

这就要讲到古城的绘画圈子了。古城小墨庄大院里挂满了侗族画家张国雄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公开出售的。因为小墨庄大院的主人,正是著名画家张国雄。张老自 创“速成无笔画,运用油水分层原理,并根据本地蜡染印传统工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画装饰工艺。赢得国内外书画界好评。

老贺也是这绘画圈子的一员。他说,他们的绘画圈子没有一点功利的目的,他们只是聚在一起,有中年人,有年轻人。一起切磋画技,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在晚上游览古城的时候,我被一家茶馆内别致的装潢给吸引住了。透过古色古香的玻璃橱窗,我看见里面挂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素描作品。于是,不由自主的,我走进了这家店铺。

店主老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满头花白的头发,参差的胡须,颇有一种仙风道骨的老艺术家风范。

老陈说,要论古城的圈子文化,就不能不说他的这间茶人居。成立的各个圈子爱好者,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来茶馆里交流赏玩,老陈的店里也就留下了很多当地人的艺术作品,有书画、有美石、也有收藏品。老陈也爱画画,我在橱窗看见的素描,就是他信手画的。

古城隐逸,人流不多,茶人居的生意并不太好。但老陈说他做茶人居也不是为挣钱,纯属个人爱好。只要不亏本,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黔阳古城全景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黔阳人的宁静悠然源于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黔阳古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建制历史比云南丽江古城早1400年,比湘西凤凰古城早900年。汉、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衍生出黔阳特有的民风民俗。

而这,在古城的建筑风格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东正街的左边是纯木制阁楼,秀逸绮丽,犹如小家碧玉,俏丽迷人。右边为砖木混用结构的窨子屋,方正四合,犹如大家闺秀,将柔情深锁。两种迥异的风格丝毫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给人一种不和谐的别样的美感。

漫步东征街大约10分钟,向右一转,就进入火神巷。

火神巷两旁都是陈旧的青石砖墙,有些都已发黄,甚至有些剥落,右边墙上却留存着国民党新生活运动倡导“礼、义、廉、耻”时留下的标语。时光悠远,明、清、民国时期文化在斑驳石墙上共存多年。

拐角处,便是同善社、渤海世第、火神庙。从火神庙正门往里瞧,内有一小宫门,门上写着“赤帝宫”三个红底黑字,因岁月侵蚀,字迹早已发白,但仍能透过那依稀可辨的痕迹,看出它昔日的盛况。

古朴的青石街道再往前走上十几米,一抬头,又是一处遗迹“瑞锦第”。它的对面,就是“少伯井”。少伯井相传为王昌龄谪贬龙标县尉时所建。清顺治年间,黔阳 古城被围困,百姓靠取此井水生活,终得无恙。古镇百姓为感王昌龄掘井之恩,将此井命名为“少伯井”。这口井不仅面积宽、流量大,且水质好,饮用煮饭特别香 甜,还有冷却保鲜作用。

少伯井井中有井,井下有井,出奇神秘。听导游说,此井也是《恰同学少年》在黔阳古城拍摄的取景地之一。

火神巷向西拐角尽头,便是“晋阳世第”。转角前走20米,到了文庙。文庙遗址的后门有下马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但这时已至北正街,明代古屋不时闯入眼帘。

要说这些明代古屋,就不能不说张家老屋。

“张家老屋”坐落在南正街的中央,现为张国英先生世代居住的“百忍堂”。此窨子屋为“二堂三进”结构,建造十分独特,既有徽派之纤秀,又有江南之华丽,为南正街窨子屋的代表。

百忍堂的门口挂着一个有着浓厚楚巫文化的面具,听张国英老人说,黔阳有多重少数民族文化汇聚,这个面具就是侗族楚巫文化的体现。

古城人杰地灵,听导游说,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唐太宗第九女大长东阳公主、明代进士王有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继贤、晚清大臣黄忠浩、民国将军李世龙、上海知 事(县长)危道丰、文学大师向培良都与黔阳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让黔阳人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自在与充实。

正在失落的古城

古城民风纯朴,居民都热情好客。你只需交付一颗真心,他们就会回报你满满的热情。继在老贺那里偷师雕刻技巧后,几经攀谈,我又很快老陈结成了忘年之交。他热情的弹钢琴,又演奏萨克斯给我听。还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古城的故事。

听老陈说,这座比凤凰悠久千年的古城之所以可以这么完整的保存下来,全有赖于多年以前的迁都。大量人口被迁往新城,古城被孤单的留了下来,却也因此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但现在,这份难得的美丽,正在渐渐失落。

“好的房子大都是以前大户人家的,现在都不容易买到了。”老袁是茶人居的常客,自幼在古城长大。他说,因为历史原因,大户人家的宅邸基本都空置着。一把大锁锁上大门,就此让它衰败腐朽。

“没人居住的房子注定年久失修,有不少已经坍塌。可惜了!”老袁说到这里,眼里难掩惋惜之情。

不过,也有爱惜之人花钱将可以购买的私人房屋购买下来。最初的时候,美丽的而悠久的古宅在当地人眼里只是买不起新房的栖身之所而已。所以2006年的时候,有人用3000块钱就买到了一间临街商铺。这在大城市,连厕所都买不到,只能买个马桶。

“最近有一个凤凰人也在这里买了两间窨子屋。他们的意识要强一些,知道古城的价值。”老袁说。

不过,虽然不便购买,但我听说黔阳古城里的店铺可以出租,租金很便宜,基本月租金在300-600元不等。

这便宜的价格真让人心动。

什么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在黔阳古城待了几天,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幸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了钱就会有幸福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我还要选择这样忙碌疲惫的生活方式?

也许,不久的以后,我会回到黔阳古城,沿着美丽的沅江开一间小店,与王昌龄做邻居,到茶人居喝一杯清茶。晒晒太阳,学学画画,自由自在地安享这一份放慢的时光。这才是生活本应该的样子吧。

茶人居里有整整一柜子的茶杯,形态各异,各有特色。仔细一看,茶杯底下写着一个个的人名。老陈说,这是给来店里的茶客留下的茶杯。他们风尘仆仆来到黔阳,希望这里能像家一样。有一个专属的杯子,也就有了一个专属的位子。让旅人们知道,黔阳古城在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编辑:西部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人民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人民头条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