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波斯之心与波斯之力一一肖云儒谈萨迪(再走丝路之十九)

www.peopletop.com.cn(2016-11-13)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文/肖云儒)从起程至11月15日,我们的车队在丝路上已经跑了一个半月、六个国家、超过一万一千公里。丝绸之路象一轴丝绢织就的长卷,从容不迫地在我们面前展开着山水风情市井和人物,象一本精装的的书,缓缓地翻着页码,引着我们渐渐进入一带一路的堂奥。我们跑路,观景,看城,交人,都是一页一页在读这本大书,我们在阅读中日渐丰富与充实。在路上,我常常会想起中国古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想再加一句:凝万世思")这句话,也会想起另一个人的另一句话,那是一位久违的伊朗诗人萨迪的诗句:
  
  我曾在世界四方长久周游,
  
  与形形色色的人共度春秋。
  
  从任何角落都未空手而返,
  
  从每个禾垛选取谷穗一束。
  
  谈到波斯,许多人都会为万王之王大流士自豪,但并不见得都知道萨迪的价值。其实我认为,如果说大流士是波斯之力、波斯之威,萨迪便是波斯之心、波斯之美。
  
  上面这首诗不止是一个旅行家对自己的要求,它已经进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生境界。善于学习书本,也善于学习社会,从一切人一切事物中、从正面和负面,汲取你所需要的营养,不是人生的大境,人生的至乐吗?
  
  说我与萨迪久违是有缘由的。1958年我还是大二的学生,卷进了“大跃进”的群众运动,那是个鼓励说大话、人人说大话不腰疼的时期,从小麦亩产几十万斤到教授一年写儿十本著作,大话空话的气球满天乱飞。我也斗胆包天,吹牛说要在大学几年中按中外文学史的顺序,读完进入史册的全部作家作品。
  

在路上

在路上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丝路美景
  樱桃好吃树难栽,牛皮好吹事难办。于是一次次囫囵吞枣的阅读开始了,曾经创造过一个星期天读完三部长篇小说的卫星式纪录。事后我将其定位为“间苗”式阅读---象田间“间苗”那样,跳着行、翻着页读,实际上也就是逮个故事梗概好去唬唬人而已。
  
  我就在这时候借阅了伊朗诗人萨迪的《蔷薇园》,记得是水建馥先生翻译、才出版不久的新书。而作者萨迪却是700年前的古代圣贤。我那时年轻气盛,喜欢带点现代主义色彩的哲理诗,如拉美的聂鲁达和中国的艾青。说真的,《蔷薇园》让我感到有点乏味。可能译本也是“大跃进”的产物,诗句少有哲诗和文釆之美,觉得只是我国民间流传的《增广贤文》一类的格言智语,意思不错,但失之浅白。年轻人的轻狂让我合上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人生开始渐渐遇到了萨迪诗句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渐渐进入了他一些诗句情境。1998年我参加国家人事部专家团访美,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发的材料中,吓然在目地发现,萨迪的名言“亚当子孙皆兄弟”被联合国用作阐述自己宗旨的箴言。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萨迪这首诗的前四句,又被译成波斯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吓然在目地镌刻在伊朗馆的大门上方:
  
  亚当子孙皆兄弟,
  
  兄弟犹如手足亲。
  
  造物之初本一体,
  
  一肢罹病染全身。
  
  (还有两句是--
  
  为人不恤他人苦,
  
  不配世上枉为人。)
  
  
  
  这首诗以浅白到几乎家常的语言道破了人类大家庭的本质,世界大同的真蒂。它幅射了、涵盖了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
  
  《蔷薇园》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许多名言至今仍在交口传颂。书中的文句尾韵自然,对仗工整,句式简练。那些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可不,涵盖面愈大的思想和表述,愈追求浅白易懂,《圣经》《古兰经》《道德经》《论语》不都是如此吗?它们甚至浅白到通过讲述寓意性故事以求在民间传播。
  
  我为自己曾经的轻狂羞愧不已
  
  萨迪(1208~1291)全名为谢赫·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是中世纪波斯极负盛名的诗人,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也进入世界文坛,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生著述有二十余种,包括颂诗、哀诗、挽歌、箴言、警句、鲁拜诗、格言诗、幽默诗、讽刺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其中以《果园》、《蔷薇园》最为著名,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代表作《蔷薇园》,更是一部“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它以民主、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内容,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登上了伊朗古典诗歌的顶点,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 
  
  《果园》和《蔷薇园》,是萨迪多年游历、体验人生之后,艺术哲思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略、道德修养的准则,小到待人接物及生活起居的经验,及至天文、哲学、历史、伦理、医学、鬼神、兵法等方面的问题。《果园》全书160个故事,既有歷史人物,又有詩人在漫遊中的見聞和經歷。《蔷薇园》以散文诗和短诗写成,题材和《果园》相仿。包括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功效、论交往之道。全书8卷,以娓娓动听的叙述和以事喻理的教谕启发人。在夹叙夹议的評断中,詩人宣叙了自己的理想、願望和愛憎情感,充滿對善良、純潔、赤誠、正義、光明與真理的禮贊。
  
  萨迪的人生和创作,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哲人孔子和诗人杜甫。孔子半生游历各国,在游历中宣讲他“克己复礼”的主张,也在游历中形成他一些新的思想,所以孔子的言论才那么既切中政治社会时弊,又结合人生品行,易于践行,广为流传。杜甫到首都长安之后,十年冷遇不仕,在市井底层辗转流徒,感受民瘼,聆听民声,这才有了那些百姓广为传颂的“哀民生之多艰"的诗歌。
  
  萨迪和孔子、杜甫一样,也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凝万世思”的哲人和诗人。青年时代即遇蒙古人入侵,加之不堪学校的束缚,便辍学卷进了动荡的社会,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几乎大半生。他以伊斯兰教游方者的身份,沿途布道讲学,还当过苦工杂役。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多次去麦加朝觐。期间还到过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等地。待到返回故乡,已经两鬓斑白。
  
  “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
  
  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在云游四方的30年中,萨迪广泛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亲身体验了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财富,也成为他世界观和文学创作的丰硕营养。
  
  入侵者被打退后,萨迪回到故乡安定下来。这时他已五十多岁了,深悔自己虚度了许多时光。执意深居简出,选择沉默,在余年缄口不语,过一种沉思默想的生活。一位患难之交的挚友多次来访,几经婉言谢绝,无法拒绝,只好偕友散步于花园。这位友人离开时,用衣襟兜满了蔷薇、风信子和紫苏,打算带回自己家去,萨迪说:“你知道这些鲜花总要凋谢,花园的许诺并不可靠;哲人有言:‘不长久的东西不值得留恋’。”朋友叹道:“那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萨迪答应创作一部《花园》:
  
  使秋风不能凋谢它的绿叶,
  
  使时光流逝不能让新春的欢乐变成秋天的萧条;
  
  托盘里的花儿能够鲜艳几时?
  
  我的花园却永远春光明媚。
  
  朋友倒掉花朵,抓住萨迪的衣襟:“君子言而有信,你一定要写!”萨迪于是开笔完成了这部旷世名作《花园》。
  
  由于《花园》作为书名太平淡,我国从1958年开始,先后以《蔷薇园》《玖瑰园》《真境花园》为名翻译出版。《真境花园》颇具伊斯兰教色彩,真主、真理、真光、真境、清真,对穆斯林而言有很强的亲和力,它已经成了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重要读物。
  
  一个民族需要有两类精神营养、精神传统、精神偶像:一类是英雄的精神,威的传统,力的偶像;一类是哲思的精神,智的传统,心的偶像。只有两种传统交相传递、双水并流,文与武丶智与力互补,一个民族的文化人格才能得到健全的发育,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我想,大流士与萨廸之于伊朗,秦皇汉武与先秦诸子之于中国,恐怕便具有这样的的意义吧。(2016年11月14日印度在望)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