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用情寻望盛唐气象

www.peopletop.com.cn(2022-08-28)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安,
 
  这座曾经“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古都,
 
  是一座永远令炎黄子孙回望盛唐气象的城市。
 
  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到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再到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这些今日西安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者,都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建筑师张锦秋。作为建筑大师梁思成、莫宗江的弟子,在张锦秋的设计中,盛唐长安,正从历史深处翩翩走来。
大唐芙蓉园。受访者供图
 
  扎根西部半个多世纪,
 
  张锦秋为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
 
  留下了太多印记。
 
  作为建筑大师梁思成、莫宗江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年过八旬的张锦秋讲起古时长安、今之西安的诗意与气质,温润谦和、不疾不徐。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一    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西安,这座曾经“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古都,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又应该是什么样子?张锦秋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断蓄积能量、等待破土萌发的种子。
 
  张锦秋的家,朴素淡雅。墙上的几幅书画,为这里增添了几分雅致。客厅中最现代的一件物品,是一辆电动代步器,长期伏案工作落下腰疾,在病痛发作时,她需要以此代步。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受访者供图
 
  虽已是耄耋老人,张锦秋的工作依然忙碌。不仅要参加一些学术活动,还主持一些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前不久,由她领衔设计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落成开放。“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汉唐气象、中国精神”是这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的主导思想。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南北高差很大,张锦秋说:“这里南北高差达70米,坡度超过15%。设计中为保证功能的合理性,通过地形建模将现场分为6层台地,同时利用挡土墙面设计了反映陕西特色的文化墙。”这种既遵循传统又寻求创新的设计理念,来自我国主张“中而新”的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
 
  1936年秋,张锦秋出生在“花重锦官城”的成都。少年时代的她热爱读书、向往文学,从《古文观止》到《唐诗》,中学时在上海又沉浸在外国文学作品之中,从高尔基、普希金,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张锦秋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在临近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的一席话却改变了她的想法。父亲说,你的数理化不错,美术也不赖,适合当建造师。彼时,张锦秋的兄长在上海交大学造船技术,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父亲在唐山交大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在中央大学学习建筑,舅舅留德深造后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姑姑张玉泉则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在家庭的熏陶下,张锦秋走上了让她钟爱并奉献一生的事业——建筑设计之路。
 
  1954年,18岁的张锦秋,带着来自建筑世家的家学渊源与殷切期望,考入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读研究生时,梁思成先生曾希望张锦秋跟他学习宋《营造法式》,但她更喜欢中国园林,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充满了好奇与遐思,心中也悄然埋下一颗种子: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
 
  张锦秋还记得,那是一个斜阳脉脉的黄昏,她在梁先生的书房里,最后确定研究生课题方向。“梁公坐在他的圈椅上,得知我对中国传统园林情有独钟,他说:‘我虽然喜欢中国园林,却没有系统地下过功夫,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要在深与博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去探讨研究。’并请莫宗江先生担任我的导师。”
图片张锦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从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与规划布局开始,张锦秋开启了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并将古典应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之路。她的研究生论文是研究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艺术。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海洋里,这处园林只是沧海一粟,但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高深精湛与夺目光彩,能够学到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宝贵经验,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重视整理历史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张锦秋说。
 
  而两位导师的教诲,则一直伴随着她:“莫公的工作方法,是查清历史文献记录,弄清沿革,从全园布局上进行分析,亲自研究、摄影、绘图、成文,这种指导使我终身受益。”
 
  有一回,梁思成和张锦秋说起建筑师的地位:“其实,我们建筑师就是匠人,给人民盖房子,使人民住得好。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主宰一切、再造乾坤的大师。”
 
  结束了在清华园的学习,张锦秋踏上了西行之路。这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线”建设,她心中还装着求学时恩师沉甸甸的嘱托。
 
  西安,北濒渭水,南依秦岭,周礼秦制,汉风唐韵,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悠远的联想。然而千百年来数次兵燹火噬,“长安宫阙九天上”的盛景早已烟消云散。这座曾经“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城市,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又应该是什么样子?西北建筑设计院年轻的设计师张锦秋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断蓄积能量、等待破土萌发的种子。
张锦秋院士在设计西安渼陂湖文化生态旅游区规划图。受访者供图
 
  二   让传统与现代融合
 
  追寻传统并不意味着只取意大气恢宏,
 
  一味拟古仿古。
 
  张锦秋尝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将市井百业与日常生活融入建筑设计之中。
 
  作为世界知名古都,西安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自周之丰镐至唐之长安,它见证了中国都市格局的建构、一统天下的强盛、丝路驼铃的风情、恢宏融汇的繁荣。
 
  然而在失去都城地位的几百年里,西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都已湮灭或损毁,仍完整留存于地面的寥寥可数。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西安进入新一轮快速建设期。
 
  面对新的城市建设任务,张锦秋认为,这座城市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不是边关要塞的孤寂雄壮,也不是江南水乡的灵秀温婉。“西安,要突出周秦汉唐四段鼎盛时期和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定位‘千年古都’,是西安的独特之处。”

青年文化学者、资深传媒人、西部新闻网总编辑张龙和张锦秋大师  受访者供图
  为新西安城市建设寻找风格,始于为华清池设计大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旅游者已不断关注这座历史古城。自古就是帝王游幸沐浴之地的华清池已成为旅游热点。
 
  “那时我作为带队干部,正在陕西省三原县给开垦农场的知青带队。我们院长找到我说,你在学校学过古建筑,来为这处旅游景点设计大门吧!”张锦秋回忆,“我觉得这个题目并不难,毕竟上大学一年级时,学习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就是设计公园大门。但当时我想,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家喻户晓,就发生在这里,所以这个大门应该有些‘不一样’。”
 
  当时西安的古建筑大都是明清风格,而这一次,张锦秋认为给唐代名胜设计大门应该是唐代风格的建筑。有了这个想法,她从查资料到构思设计,一个星期后交出了“作业”,又返回农场。等她再次回到西安,这座大门已经建成,而且收获了不少好评,她这才放下心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高速发展期,人们对建筑的实用与审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张锦秋也在为这座城市塑造风格的路上愈行愈坚。
 
  国家级大型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张锦秋设计团队接到的一个重点项目。“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张锦秋说。
 
  不仅如此,怎么将传统博物馆文物保管、藏品展示的功能,拓展到兼具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为观众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服务,也是设计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此,张锦秋团队首先确定了其宏伟庄重的唐代风格基调,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空间特色,并采取了室内外空间穿插的布局,以开敞式庭院与封闭式小院相组合的方式,使展厅与公共服务设施主次有序又浑然一体。
黄帝陵祭祀大殿。受访者供图
 
  自1986年开工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历时6年建成。这组建筑的外观设计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飞檐翼角洒脱舒展,空廊环绕曲率幽远,颇具中国审美意趣,这座博物馆也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西安钟鼓楼广场项目中,张锦秋再次尝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并将市井百业与日常生活融入建筑设计之中。
 
  位于西安市老城区中心位置的钟楼与鼓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两楼遥遥相望,晨钟暮鼓既是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当地的民间习俗。这一区域不仅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还集中着多家商场、老字号和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店。
 
  在这一项目的设计中,张锦秋注重突出文物的标识性与百姓生活的便利性:以钟鼓楼的建筑形象为主体,创造一个完整又富有历史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保持两楼高耸、中间低平的空间特征。关中传统民居风格建筑衬托着广场:一侧的绿化广场可以散步赏景;另一侧的下沉式广场则成为一个可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张锦秋的设计就这样连接着历史与现代。
世园会天人长安塔。受访者供图
 
  三   用心用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留下这处景观,
 
  就是要告诉人们,
 
  这里有一个山坡,
 
  它在当年隋建都之时就已存在。”
 
  今年,是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张锦秋向记者介绍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程。“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首先要保护名城的严整格局、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历史街区。”
 
  然而,大部分唐长安城,被叠压在今天的西安城之下。怎样让历史上的长安,在今天仍可感可知?西安市规划建设了多个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并在现代工程中尽量展现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街道和水系等长安遗址。这样,隋唐长安城的规模架构,正由点及面被渐渐勾勒出来。
 
  张锦秋说,西安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还贯穿着“以重大遗存为中心的风格分区”“新旧分治”的理念。例如,以大雁塔这座唐代遗存的标志性建筑为中心的是唐风区;而在临潼,在秦始皇陵遗址保护区周围的旅游设施或新建建筑便要以秦风为主。
 
  “在旧城、保护区里不能盖现代的、不协调的设施,而在发展区域则不是都要建成周秦汉唐风格。”张锦秋举例,“现在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可以按照新区功能来发展建设,盖高层建筑、现代玻璃幕墙,而在大雁塔旁、在城墙里就要有所限制。”
 
  为了让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展现长安曾经的风韵,张锦秋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坚持让历史留痕、文化留韵,用心用情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西安自古以来形成“南山北塬”“八水绕城”等特色自然地貌。史料记载,隋文帝在勘察了西安附近的地形大势后,确定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上建设新的都城,并把新都的整体布局、城郭规划都交给了工部尚书宇文恺。宇文恺从梁洼相间的天然地形中找出了六条东西横亘的高坡,按地形不同布置各类建筑。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美术馆这两座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坐落在西安南郊长安路与二环路的交汇点上,这里正是宇文恺当年规划长安城时依凭的六条高坡之一。“这六条高坡,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大都被削平了,看不到原貌。”张锦秋说,“因而在做两馆的设计时,我特意保留这里的地形地貌,让图书馆耸立在高坡之上。”
 
  然而,当她来到平整场地的施工现场,却发现有些不对劲儿:巨大的挖土机轰鸣着,正将高坡一点点铲去。张锦秋立即向施工部门叫停,要求他们保留原状,在这处高坡上建设图书馆。她说:“留下这处景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山坡,它在当年隋建都之时就已存在。”
 
张锦秋在五台山考察古建。受访者供图
 
  四   历史轴线留住古城之韵
 
  贯穿西安的隋唐、盛唐、明清三条历史轴线,
 
  是这座城市穿越千年的“血脉”。
 
  现代的西安将这几条历史文化轴作为
 
  城市发展轴来规划建设。
 
  留住一处处遗韵仍存的景观,如同点亮一盏盏明灯,从今天能看到历史的光辉。于此之外,贯穿西安的隋唐、盛唐、明清三条历史轴线,更是这座城市穿越千年的“血脉”。
 
  “研究隋唐长安城的营建理念和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会发现虽已历经千余年,却并不逊色于现代设计。目前西安城市规划要将历史文化轴作为城市发展轴。”张锦秋说,历史上的多次建都,为西安城留下了贯穿山、水、城的大轴线。现代的西安将这几条历史文化轴作为城市发展轴来规划建设,在这些轴线的节点上展现古代名胜、遗址或建设重要文化设施。这样,文脉延续、古今交融,更彰显古都特色。
 
  今天西安市的朱雀大街,曾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据文献记载,盛唐时期的朱雀大街又称天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这首诗中尽显长安春色。它宽约150米,长约5000米,是长安城的主干线,两侧规则分布着108个里坊。这座城市以朱雀大街为轴线,洋洋洒洒排布开来。
 
  因此,朱雀大街被称为西安的隋唐轴线。张锦秋说:“今天,这条轴线上还有以小雁塔为核心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以及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西安博物院,在这条轴线上要设计有分量的项目展现隋唐风华。”最近,这里建起了长安部分里坊遗址的保护、展示项目和文化公园。
 
  在隋唐轴线之东,“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大明宫,“高标跨苍天”的大雁塔,构成了西安城市的盛唐轴线。沿此轴线而建的盛唐文化主题街区大唐不夜城,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打卡地。在隋唐与盛唐两条轴线之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南北贯穿明清古城的城市中轴线。
 
  不仅如此,西安还实践着更宏大的规划。“现在,西安东北方向还有以浐灞生态区为主体构成的生态轴线,以及西北方向自西咸新区连接昆明池与丰镐遗址的历史文化轴线,这五条轴线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城市发展。”张锦秋说。
 
  如今,漫步西安,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已成为西安的文化地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探索着科学保护古迹遗址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曲江池遗址公园是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历史变幻数千年,那个湮没在历史中的长安,在西安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的探索与坚守中,正渐渐清晰起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杨一苗 付瑞霞)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