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蔡京沉浮》:客观描述历史人物真实面目

www.peopletop.com.cn(2022-08-23)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最接近蔡京历史真面貌的作品,也是研究蔡京著作中将史料真实性与文学性结合得最好的书!”身居莆田,研究“三蔡”(蔡襄、蔡京、蔡卞)长达20年有余的郑秋鉴教授说。
 
  壬寅夏末的一个晚上,陈歆耕新著《蔡京沉浮》分享会在福州鹿森书店线下线上下同步举行。尽管天气高热,但前来参加分享活动的书友仍然坐满了二楼会议厅。
 
  分享会由作家出版社、上海大学媒体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鹿森书店承办。参加分享会的嘉宾有闽派著名文艺评论家石华鹏、田文兵,“三蔡”(蔡襄、蔡京、蔡卞)研究专家、学者郑秋鉴,原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责编杨兵兵和作者陈歆耕。
  分享会由评论家石华鹏主持,他首先对在福州、在蔡京的家乡举办《蔡京沉浮》新书分享会表示高度赞赏,他说给家乡的读者们认识这位历史上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本书作者从客观、符合历史规律的角度审视蔡京其人,透过蔡京这个个体,窥视整个北宋的官场及其兴衰的过程,视野开阔,意蕴深厚,这正是《蔡京沉浮》的魅力所在。
 
  评论家田文兵认为,《蔡京沉浮》是一部人物传记,但也可以说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从文体风格看,更像是一部长篇历史随笔。陈歆耕曾写过大量精彩精短的文化随笔,作者写蔡京时融入了随笔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反思批判精神。从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作者本人的性情和影子。全书用翔实的史料,不仅有正史,也采用了大量野史,展现了蔡京从20余岁科举入仕,一直到80多岁客死他乡的为官经历。这本书,不仅有史实,而且有作者对蔡京的褒贬,作者在书中重点阐述了一个核心概念,即“官场人格”。其次,作者非常善于在社会问题中发现选题。近年来,有关宋朝的人物和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和关注度很高的话题,但现在的一些书写中存在误区,写作者往往流露出对宋朝的向往和羡慕,而忽略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环境复杂性。有鉴于此,作者陈歆耕敏锐地发现了蔡京这个关键的钥匙,用他的文字,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被人们贴上标签和脸谱化的人物。
  原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指出,作者陈歆耕祖籍江苏,先后供职于南京、北京、上海,虽也曾到福建工作半年,但他在写《蔡京沉浮》之前,未曾专门到过蔡京的故里仙游,成书之后,才冒着疫情风险到实地做了一次踏访。他能看到蔡京这个人物,并且以蔡京为传主创作非虚构文本,说明他不是地域性作家,是对福建文坛鼎力支持。他谈了几点感受,一是以往很多历史著作在人物塑造上,正反面人物极端化、脸谱化,成了写作的基本套路。而本书作者写蔡京,有褒有贬,功罪交织。充分尊重历史事实。二是正史总是把朝代兴盛功劳全记在皇帝身上,比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而把政权没落的罪过,全推给奸臣。而本书作者写蔡京,客观剖析上下各自的责任,是全新的创作思维。三是对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多角度分析,多引用名家见解,这使得《蔡京沉浮》更客观可信,也更有价值。
  著名学者郑秋鉴高度评价了《蔡京沉浮》,他认为阅读这本书,一,感受到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二,可见作者在史料方面有着广博和深刻的掌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书中引述王夫之的《宋论》,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比较难得的;三,书中多次涉及北宋的另一位著名人物蔡确,关于他的生平,往往被很多宋史学家忽略,本书作者重新打捞出了这一段历史,让今天的读者可以了解这样一位王安石变法的有力支持者的故事。四,特别喜欢书的最后一章,对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思绪”,新见迭出,不仅对研究蔡京,对从事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也是有启迪的。
 
  责编杨兵兵分享了为什么要出版《蔡京沉浮》。这本书虽然是写蔡京的生平传记,但实际上,它描绘的是整个北宋中后期的历史人物群像,涵盖了几十位重要人物的沉浮故事。像蔡京这样一位在宋朝历史上占据巨大篇幅的人物,为什么我们鲜有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来专门呈现?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对蔡京此人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正是因为这种看似“熟悉”,才造成了我们对他的陌生。比如说,如果不是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我们无法得知,这样一个旷世之作,居然是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画的;再比如说,中国最早的一些社会福利制度,就是蔡京主张推行的,等等,《蔡京沉浮》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个契机,为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了解蔡京作为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人,推开了一扇窗。
  写作中如何尽可能逼近历史真相,作者陈歆耕谈到两个历史文化现象,希望能触发更多人思考。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和理解“奸”字。《说文解字》对之解读的本意为“犯淫也”,引申意为臣对君的不忠。《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个字的释义有很多说法,是一个多义词,多得常常我们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道德层面上去理解这个字,还是从法律层面上理解这个字?因此我们如果把这个字套用到某个人的头上,就如同将一团污泥糊在某个人的脸上,让我们看不清他的面目,无法给他的行为定性。看过这部书的人就会发现,北宋晚期变法派和守旧派(又称新、旧两党)在朋党之争中,用得最频繁的一个字就是“奸”,这在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中,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两党人士,在弹劾对方的奏疏中,都离不开“奸”字,而不去提供具体的事实来说明“奸”意所指。这个“奸”就是一团污泥、一盆糨糊。苏洵曾写过一篇文章为《辨奸论》,也未说清“奸”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骂王安石“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这跟“奸”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今天的读者,也跟随这样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怎么能看清历史和人物的真相呢?
 
  其二,关于“文史不分家”的问题。这是在中国人中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差异。从文体上说,历史写作无非是“虚构”与“非虚构”,《三国志》是非虚构,《三国演义》是虚构。据清代学者称,《三国演义》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在我看来,虚构的成分应该远远超过“三分”。《三国志》以三国分卷,按照人物的史传来记述史实,而《三国演义》的结构完全不同,按照故事情节的逻辑、历史大势的走向来创造文本,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附着在故事上的,两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正向效果去理解“虚构”和“非虚构”,我们可以说它们用不同的文体、提供了对历史本质真实的理解,达到一种文、质兼容的高度平衡。但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那就是非虚构必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史实的真实性上不容有想象虚构。
  这种“文史不分家”,错把虚构当真实的危害是很大的,它让我们常常产生错觉,误导我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到了当代作家二月河的清代帝王小说系列这里,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在二月河的笔下,康熙、雍正、乾隆,被虚构美化成个个都是勤政爱民的圣君,那些超过历代的血腥的文字狱统统不见了,如果果真如此,龚自珍为何会发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嘶喊,为何会有近代以降一系列割地赔款的耻辱?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上落满了灰尘,我们用它照什么呢?所谓“以史为鉴”,就成了一句蹈空的虚言。这才是让我们应该警惧的“历史虚无主义”。
 
  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历史非虚构作品《蔡京沉浮》,于2022年3月面世以来,受到读者追捧,并广受专家、读者好评。曾连续两个月居当当历史人物新书热销榜榜首,并名列多个好书类榜单。作者将主人翁置于北宋晚期皇权更迭、朋党争斗的复杂历史语境中,用力透纸背的缤纷笔墨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蔡京。
 
  作家、评论家陈歆耕近年来致力于历史非虚构作品的创作,《蔡京沉浮》是其继《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历史随笔集《何谈风雅》后,推出的第三部史传作品。
 
  蔡京为北宋名臣,福建莆田仙游枫亭镇人。蔡京墓园为国家文物保护遗址。
 
  福建仙游县蔡襄文化研究会,为该著提供了30多幅珍贵的蔡襄、蔡京、蔡卞书法图片,其中蔡京书写的“元祐党人碑”拓片尤为罕见。
 
  在分享会上,专家们对作者历时数年,在搜罗、爬梳大量史料基础上,努力接近历史真相、还原历史人物真面貌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更客观地写出这位争议人物,还实地赴蔡京故里踏访,请教当地研究“三蔡”的专家和蔡氏家族后人。作品融真实性、学术性、文学性于一炉,也为专家们极力称道。这是一部填补蔡京史传创作空白的优秀作品,必将对莆田“三蔡”的优秀历史文化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家出版社供稿)
 
  附录:作者简介
 
  陈歆耕,原籍江苏海安,现居上海。曾任《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文学报》社长、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说集《孤岛》,中短篇报告文学集《青春驿站》《海水下的冰山》,长篇报告文学《点击未来战争》《废墟上的觉醒》《赤色悲剧》《小偷回忆录》,文化批评随笔集《快语集》《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各打五十大板》《美人如玉剑如虹》等10多部。作品收入新中国建立以来军事文学大系。曾获多种新闻文学奖。近年来致力于文史非虚构作品写作,已出版长篇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历史文化随笔集《何谈风雅》,《蔡京沉浮》为第三部史传作品。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