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高建群:永远匍匐在大地上

www.peopletop.com.cn(2018-06-22)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 高建群,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陕西省作协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引发中国文坛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中国文坛。1992年至1995年,高建群曾挂职黄陵县委副书记;2005年至2007年,挂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有《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遥远的白房子》、《大顺店》、《胡马北风大漠传》、《大平原》等。2011年,根据《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在央视播出,之后又在多家卫视热播。2012年,长篇小说《大平原》获中宣部“五个一”优秀图书奖;长篇小说《统万城》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图书奖,名列榜首。2017年,完成民族史诗《我的菩提树》。

“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一种创造,很多人以为那是个技术活,不是那个样子的。其实是用笔蘸着你的血在写,在把你对世界的认识告诉别人。把你经历过的苦难,得到的感悟、经历过的思考,像遗嘱一样留给后人,那才是创作”。

 我深刻理解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上面这段话的含义,正所谓“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没有经历过长夜恸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当我们捧读那些名家的经典文章,在其中得到启发、得到享受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创作者在背后付出的艰辛,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向他们伟大的劳动致敬,向他们伟大的作品致敬。

但我更坚定地认为,支撑写作者走向成功的,除了泣血般的艰辛劳动,更重要的是天赋,是情怀,是写作者自身的姿态。

    毫无疑问,高建群没有辜负上天给他的才华,他总是以匍匐在大地上的姿态,进行着自己的创作。而且,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他也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我每有心得便大声疾呼,激动不已”,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用自己手中的笔,进行着极富浪漫与诗意的描述。

“把这块土地端给世界看”

     在高建群的眼中,“陕北”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解读“陕北密码”,他把他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唢呐”看作是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用生生不息向世界宣战”的“武器”。的确,当唢呐伴随着一个人的出生、结婚、死亡全过程时,没有什么再比它更具有代表性,悲凉、欢快、幸福、痛苦,都在这唢呐声中蕴藏。

    “我不知道这近十年来,我为什么痴迷于这一类题材和这一思考。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个女巫或者法师一样,从远处的旷野上捡来许多的历史残片,然后在我的斗室里像拼魔方一样将它们拼出许多式样。我每有心得便大声疾呼,激动不已。那一刻我感到历史在深处笑我。”

   出生在关中平原的高建群对陕北情有独钟,他把自己的写作和思考与三条河紧紧地关联到一起——他度过了卑微和苦难少年时代的渭河,在岗哨和马背上把青春年华抛洒的额尔齐斯河和他走向成熟、成功的延河。他说正是这三条河构成了他文学作品的主要源泉和根基。

    2018年4月12日,阴沉沉的天在午后下起了小雨。趁着高建群老师来陕北统万城为电视教学片《统方城》拍摄外景镜头的机会,我们在靖边县城对高建群老师进行了一个下午的采访。高建群老师说这是他对统万城这座辉煌历史遗存告竣整整一千六百周年的致敬。

 一到陕北,高建群似乎就有讲不完的话。曾在《延安日报》做过十多年记者的高建群正是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写出了《最后一个匈奴》等许多著名的作品。

 

  1993年5月19日,《最后一个匈奴》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评论家说:“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啊。”光明日报记者随后便发表了《“陕军东征”火爆京城》的文章。从此,以高建群(《最后的一个匈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京夫(《八里情仇》)、程海(《热爱命运》)为代表的“东征五虎将”震动了中国文坛。

    当一块土地赋于一名作家灵感和使命,当一名作家将一块土地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和母体的时候,我相信,这对彼此来说都是幸运的。陕北,在高建群的笔下是神秘而多情的,是苦难而厚重的,“凝固的高原以永恒的耐心缄默不语,似乎在昏睡,而委实是侵吞;侵吞着任何一种禽或者兽的情感;侵吞着芸芸众生的情感。似乎它在完成一件神圣的工作,要让不幸落入它口中的一切生物都在此麻木,在此失去生命的活跃,从而成为无生物或类生物。”这是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中对这片土地的描述,这也正是高建群把自己想端给世界的这一块土地神秘力量的描述。

 “艺术家,请向伟大的生活本身求救吧”

    2005年4月,高建群挂职到西安高新区管理委会担任副主任职务,在任命会上,他的任职发言《艺术家,请向伟大的生活本身求救吧》一文被新华社发了通稿。十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艺术家“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似乎正是不谋而合。我以为,这不是说高建群有多高明,而是他作为一名作家坚守了对时代和生活本身的担当。

 如果说高建群有什么高明之处的话,那就是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永远匍匐在大地上,作为一个老百姓,不失本色”。

    高建群坦言自己反对成名后即沦落为“文化婊”的所谓艺术家,文化人、艺术家不能千方百计追逐“体制”带来的“福利”,而早已忘却了艺术家本身的使命,甚至逐渐成为艺术的敌人。

    高建群认为,“任何题材只要沉下去,都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只要你能钻进去,肯定能出大作品,最好的作品是啥呢,应该是曾经震撼过你的事,过了很多年你还没有忘记,一刮春风、一下秋雨就让你想起来的,这里有文学的因素,你写出来这才是好作品。”

    我认为,如今对发生在遥远历史深处和广袤大地上的许多故事信手拈来的高建群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向生活本身求救”的结果才让他一直充满激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的秘诀。

 把脉时代的写作者

    高建群是一个高产的作家,而且每有作品推出便大受欢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在读完高建群的长篇小说《大平原》后感动地说:“《大平原》把家族史兜个底掉,看后让我很心动,也很心痛,唤起我对故乡、对农村的情感,唤起我强烈的意识。”

 而就在创作《大平原》的时候,高建群一度对自己采用活埋疗法式写作——他躲在家里写作,每天烧三炷香。后来,他又干脆到公园去写作,提个小包到公园里找个长条凳,然后铺开稿纸,开始自己的“营生”。

 2005年,高建群在担任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后,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企业家广交朋友,收集素材,为他的长篇小说做准备。当时的西安高新区共有9000多家企业,每一家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创业经历和自己的创业故事,这些都是巨大的财富,将它们挖掘出来会给西部大开发以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高建群说这部书会是一个类似《美国三部曲》那样一部反映经济变化发展的大书。

 其实,高建群的创作不仅仅只有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诗歌、书法、绘画作品问世,这些作品无疑都有一种雄浑深沉的史诗效果和大气磅礴的现实力量。

采访高建群老师的时候,他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为统万城当地的朋友写了几幅字,我在现场看到,高建群老师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提捺点顿间充满了力量,而且,每写完一幅作品,他都会停下笔来细细端详一番。

 应该说, 高建群是一位紧紧把脉时代的作家,他说,“当下的文化人应当感到羞愧”,“一带一路”这个概念作为国家倡仪已经提出好几年了,至今就艺术界而言,基本上没有像样的作品。

2017年,高建群在“西安一带一路大学生艺术节闭幕仪式”上说,“法国作家小仲马说历史是一颗钉子,上面挂满我的小说。我说,当我从丝绸之路一路走过时,触目所见,看到这条伟大道路上挂满了许许多多堪为珍宝的钉子,每一个钉子都带领我们走入历史的钩沉,走入艺术大片。”

    在哈萨克斯坦欧亚图书展上,高建群演讲的题目是《亚细亚在东,欧罗巴在西,张骞一直在路上》。他说,距今两千一百三十多年的时候,一个叫张骞的陕西人走通丝路,从此,世界各孤立的文明板块成为一个整体。自那时起每一个抱着渴望与世界沟通,向世界学习,而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张骞的后之来者。

    就在写作本文的时候,2018年6月19日,“高建群研究中心暨首届高建群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召开,这标志着全国首个高建群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高红霞高度评价了高建群先生的创作成就,认为高建群具有哲人的智慧、文人的思辨、学人的情怀,作品具有高原史诗、文化史诗的性质,认为高建群在民族文学和人类文学的交叉点上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品位。

   今年八月,高建群将参与陕西电视台“一带一路万里行”活动,十月份,还要去吉尔吉斯斯坦参加“艾特玛托夫逝世十周年研讨会”。

 日程安排的满满的高建群就这样行走在大地上,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思想启迪世界,用文字记录世界,但他总说自己,“以写作者的姿态,永远匍匐在大地上”。文/王永利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