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历史学教授胡觉照:从历史背景读《论语》

www.peopletop.com.cn(2016-02-02)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叶子)胡觉照,男,1943年生,陕西长安人,1968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理论专业班,西安市委党校历史教授,毕生从事教育事业。
  


历史学教授胡觉照

  曾公开出版历史专著《异说三国》、《千秋功过话诸葛》;公开出版长篇小说《愣娃》、长篇小说《漩涡》主编并公开出版《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上下册);发表过中篇小说《皇天后土》、《吝啬的上苍》。此外还发表过上古史、党史、儒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私营经济等方面研究论文五百多篇三百余万字。
  
  自从教以来,恪守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敢以赤子之真,生发乖张之词,虽不乏偏颇之谬,却没有阿谀奉承与娇柔欺诈。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反哺跪祖之情,任由心迹,不设藩篱,敢命秃笔,直述胸怀,仅以攫得之一鳞半爪,呈给这块黄土地。
  
  序言
  
  从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到1974年批林批孔,再到近些年来祭奠孔子,弘扬国学,学习《论语》,中国转了360度又转回原点,一百年哪,一百年转了个圆圈又回到原点!
    
  要深刻认识孔子及其学问,需将他放在历史背景下考察。
  
  一方面,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农耕经济占据绝对地位,农耕经济产生的政治制度,只能是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孔子思想以及形成的思想文化,自然属于农耕文化。另一方面,春秋时代是“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所以想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希望通过“克己复礼”使社会退回到“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时期,当然显得十分幼稚。
  
  需要将他放在家庭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一方面,少年孔子随同母亲颜征在生活在极度贫穷的贱民行列,从而对下层社会十分了解,极易产生同情下层民众的仁爱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是宋国国君微子的后代,六世祖孔父嘉做过宋国大司马,在辅佐宋殇公的十年中,对外发动十一次战争引取民众的普遍不满,也因为太宰华督觊觎孔父嘉妻子的美貌,遂将其杀掉并夺其妻子。孔父嘉一死,儿子木金父逃往鲁国。
  
  孔子父亲叔梁纥以军功做过鲁国陬邑大夫,依然是贵族。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孔子一支有记载先祖是少典,依次有黄帝、帝喾、商汤、微子、宋丁公(宋国国君)等,几千年中,都是声势显赫帝王或王佐重臣,是华夏无可比拟的第一贵族!贵族后裔难免有贵族情结,恢复家族的昔日辉煌,是没落贵族子孙的朝思暮想。孔子要梦想成真,必得同周王室兴旺发达密切联系,这是孔子企图恢复周礼的重要原因。
  
  将孔子及其《论语》放在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
  
  “文革”之后,特别是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以来,很多以民族复兴、国家兴旺为己任的文化大家,都曾痛心疾首地指出:道德滑坡同批判孔子密切联系。此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环顾四周,台湾、南韩、日本等国,虽然实行民主制度,却一直坚持儒家文化。与之相比,儒家文化的故乡,抛弃儒家文化的恶果自然显现。然而再将视野放开些,环顾世界,西方国家不曾引进儒家文化,然而他们国家的社会道德却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澳大利亚,建国只有160多年的时间,没有历史,谈不上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祖先,大多数都是刑事犯,从一个刑事犯占据大多数人口的废墟上起步,今天的社会风气依然令人赞叹有加。显然,中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不是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文革”中间的“批林批孔”,不过是一场闹剧,同孔子几乎没有关系,谈不上毁誉。
  
  社会道德的涵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正如一个先哲总结的那样:“君子以奖惩劝人善,圣人以名节劝人善,佛以因果劝人善。”翻译成白话,就是“政府使用奖励善良,惩罚丑恶引导风气,学校以名誉节操引导学生,宗教以因果报应引导众生。”此三者密切配合,缺一不可,政府不可能替代学校和宗教作用。
  
  政府奖惩分三个层次:其一是舆论引导,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不用再说,一切向钱看造成的偏向显而易见。其二是奖善惩恶,惩罚丑恶懈怠不力,奖励良善失去公正,甚或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以丑为美,以美为丑,会在很短时间内,摧毁整个社会道德的大堤。其三是官员引领风气之先,诚如孔夫子所说:“君子之德也风,小人之德也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个公权失去制握的社会,官员必然会始则作伪终而无耻,滥用公权、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腐败泛滥、流恶无穷。政府自然无公信可言。公信力丧失的社会,道德底线就被砸碎,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会层出不穷。
  
  学校是消除愚昧野蛮构建文明科学的神圣殿堂,基本方针是尚德崇智,当把学校办成按照人头收费的企业,当校长将学生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台阶,教师将学生当成实现拿取高额奖金的工具时,学校什么幺蛾子都出,就是不能出人才,充其量出一些考试机器,大致不会产生品学皆优的有用之人。
  
  将宗教当成迷信或者精神鸦片,宗教的道德建设功能就会丧失;反之,貌似昌盛实则成为大把敛财的场所,“淫僧”、“淫道”,”贪僧、“贪道”会层出不穷,这类事业内人心照不宣,业外人依然明白大概。这不仅是宗教的悲哀,更是全民道德涵养的悲哀。
  
  以上三种功能丧失时,何谈社会道德的涵养提升!大致来说,目前中国的道德滑坡,正是三者缺位的恶果。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优秀文化如同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发掘发扬对中国以至人类都有重要意义。但是,毕竟传统文化产生在农耕社会,同目前的世界潮流,同中国商品经济存在不相适应的内容有目共睹,扬弃地继承才是科学的态度。即是说,发掘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必得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为后者服务。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12个内容并不平列,其中富强、公正、和谐是目标,追求的是国泰民安,这是历代政治家治国理念的最高境界。民主、法治是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只有摈弃专政建立民主制度,摈弃人治实现法治,才能够实现目标。自由、平等是民主制度的衍生物,是民主制度的应有之义,必然产物。诚信、友善是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必然产物,敌意和欺诈会受到法律的无情制裁,是政府奖惩作用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爱国和敬业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即做好本职工作,正如胡耀邦196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所讲的:干部就是要干,战士就是要战,不要提到游离层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普世原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顺应了世界潮流,更深得国人之心。得人心者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实现,定会向《人民日报》评论的那样,“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目录
  
  孔子简介
  
  孔子的功绩
  
  第一,治国
  
  (一),政治理念
  
  (二),忠君
  
  (三),臧否人物
  
  (四):官吏
  
  (五),求仕
  
  第二:仁爱
  
  第三:礼乐
  
  (一),礼
  
  (二),礼节
  
  (三),丧礼
  
  (四),起居
  
  (五),诗歌
  
  第四:道德
  
  (一),操守
  
  (二),内省
  
  (三),思维方法
  
  (四),君子
  
  (五),君子与小人区别
  
  第五:忠信
  
  第六:读书
  
  第七:孝悌
  
  第八:鬼神其他薄葬
  
  第九:师生相互评价
  
  (一),孔子
  
  (二),颜回
  
  (三),子路
  
  (四),子贡
  
  (五),其他学生
  
  (六),路人评价
  
  第十:教育
  
  第十一:处人处事
  
  第十二:民众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即今山东曲阜人氏,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后世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周朝建立后,将微子启分封到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以继承殷商灭亡的绝世,成为拱卫周王室的诸侯国。微子启嫡传后代弗父何不曾继位,将国君让与宋历公。弗父何曾孙正考父在宋国担任过三个国君的上卿,后代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在宋国贵族内讧中被杀,其子木金父逃亡鲁国,以孔为姓氏,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孔父嘉的五世孙。
  
  鲁襄公时,孔子父亲叔梁纥在鲁国权臣孟献子处做过武士,因军功被封为陬邑大夫。与父亲叔梁纥显赫声势和养尊处优截然相反,母亲颜征在出身贫苦,十七岁时,与已经七十岁的叔梁纥“野合”生下孔子。颜征在在世时候,绝口不提孔子的父亲,只是在颜征在死后,孔子才从邻居车夫的口中,得知父亲是昔日的陬邑大夫。颜征在不说叔梁纥,据东汉经学家郑玄考证:“征在耻之,不告①。”以此为耻的原因,显然不是妻子或小妾身份,也很难说成通奸,十七岁的小女孩,不可能爱上七十岁的老头子,最可能的是被强奸且之后撒手不管。孔子出生后,不曾生活在陬邑市长叔梁纥的朱门之内,而是同母亲流落在外苦度日月,孔丘之所以名丘,是因为头上骨骼如同高低不平的丘陵。从医学的角度看,这是自小营养不良,严重缺钙的结果。父亲是钟鸣鼎食的陬邑大夫,儿子却因营养不良造成头颅畸形,显然叔梁纥不管这母子两人的死活。
  
  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为糊口奔忙,所以孔子曾做过牧童,管理过粮草,做过丧事的吹鼓手。孔子不曾接受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正规教育,那是通往仕途的唯一桥梁。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即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学习,指的是学习做官。在我国直到汉代,学和仕无法区分。当时是“学在官府”,要学习做官,须得拜高官为师,师承对做官有巨大影响。孔子的贵族出身不被社会所承认,没有人肯收他做弟子,只能靠自学。后来到季氏家中做家臣学习干禄(做官领取俸禄),学习的内容是礼(周礼规定的礼节), 乐(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射(射箭),御(驾驭马车) 书(书写、识字),数(算术)。
  
  孔子三十岁收徒办学,所以说自己“三十而立”。当时统治者已认识到,家族式管理严重影响治理效率,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危,引用非贵族出身读书人参与社会管理迫在眉睫,这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出路。孔子在此时办学,正是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孔子以《周礼》为中心内容,更是当时鲁国社会风气的使然,正如蔡尚思先生所说:“鲁国是周公后代的分封之地,被世人看作中国东部的文化中心。春秋时鲁国已沦为弱国,但还有‘周礼尽在鲁’的虚名。这样的文化环境,容易滋生守旧为荣的意识形态②。”在鲁国腐朽政治的大环境下,孔子所办的学校,在众多私学中独树一帜并遥遥领先,且获得鲁国大夫孟僖子高度称赞和推崇,学校的规模也迅速发展,其中的原因,自然同孔子复古的教育内容密切联系。
  
  三十五岁时,孔子因鲁国宫廷内讧去了齐国,曾想在那里谋求一官半职,齐景公准备分封给采邑之地使之成为齐国贵族,齐相晏婴对孔子复礼主张深恶痛绝,因晏婴反对,贵族梦不仅成为泡影,齐景公还下了逐客令,一致孔子从齐国狼狈逃走。
  
  从齐国回到鲁国后,孔子继续其办学生涯,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出任鲁国中都宰(中都县令),之后又升任司空(主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司寇(主管公检法),这是孔子一生中最为得意的黄金时期,卸任多年后,孔子依然自称“从大夫之后”,可见他将曾在鲁国的任职,视为最大的荣耀。杀学术界对立派少正卯一事,发生在孔子担任司寇第三天。由此可见入学并不具备包容性。
  
  孔子这一时期的最大功绩,是陪伴鲁定公出席与齐景公的夹谷之会。在齐强鲁弱的条件下,鲁国虽然承认仆从国地位,却取得让齐国归还“汶阳之田”的外交胜利。别将此外交成果过分拔高,汶阳之田在泰安西南,政治中心汶阳城距离曲阜仅八十里,齐国对远离之地难以管理,更何况,汶阳之田原本是鲁国封地,既然鲁国已经臣服,齐国就失去继续占领的理由,索性送了顺水人情。夹谷之会后,孔子声望得到提高,开始“由大司寇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
  
  孔子的第二个功绩是“堕三都”。三都指郈、费、成三个城堡,属于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支政治势力的合称)采邑之地,曾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与军事中心。三都后来由三桓的家臣主宰,他们在那里发展武装,成为“陪臣执国命”,同三桓分庭抗礼的军事据点。孔子摄相事之后,取得鲁定公和三桓支持,由学生子路直接指挥。虽然在捣毁成邑时遭到孟孙氏破坏而失败,但是还是取得了捣毁郈邑和费邑的胜利。
  
  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因两件事情,其一是,齐国送给鲁国当权者季孙氏一对歌妓,季孙氏享受美色竟“三月不朝”,孔子对此很有意见。其二是,鲁国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季孙氏不按规定分送祭肉给孔子。孔子感到很没有面子,于是离开国都曲阜摆开出走的架势。离开国都后走得很慢,在边境特别逗留了三天,等待季桓子以鲁君的名义“赐环”。环者还也,即召他回去。可是季桓子并没有挽留之意,孔子只好离开故乡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带领学生第一站进入卫国,在卫国两次居住了一年时间,只拿干禄却未获任用。孔子离开卫国又前往宋国,在宋国未站住脚跟,只好离开前往陈国。在陈国居住了三年,依然只拿干禄未获任用。因吴国楚国在陈国之间的争夺战,陈国国都宛丘危在旦夕,孔子带领着学生南下蔡国。在陈蔡之间曾“七日断粮”,以至于师徒之间几乎翻脸。从蔡国到了楚国,没有达到求官的目的。公元前488年,孔子带着学生又一次来到卫国,又被卫国供养了三年,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
  
  回国后从政不得,想通过学生冉有干政的目的也遭到冉有的抵制,彻底灰心后,孔子边重执教鞭办学授徒,边开始对古典文化进行整理。孔子是曾做过大司寇且摄相事的名人,所办学校自然成为首屈一指的名校,据说此时有弟子三千。整理古籍的贡献有:对《诗经》进行删定,编订《尚书》,著编年史《春秋》一书。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的孔子告别人世。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