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 正文

韩城行鼓:元代军鼓乐的完美延续

www.peopletop.com.cn(2018-06-25)来源:韩城日报
复制链接关键词:

公元1234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灭金后,蒙古骑兵身着盔甲战袍,敲锣打鼓欢庆胜利。这种粗犷的民族鼓乐形式,严肃活泼,激情饱满,活力四射,极富感染力,迅速在民间传承下来。

 

由于这种鼓乐形式是将鼓系在腰间,在行进中敲击,所以叫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城区以北尤为盛行。流行至今的韩城行鼓鼓谱有20余种,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上坡》、《铁树开花》、《大秧歌》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

 

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鼓阵排开,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间艺人们开始苦心钻研,开拓创新,在韩城行鼓中加入时代元素,将其发扬光大。1997年,韩城行鼓赴香港参加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8年,韩城行鼓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暖场表演;2009年8月,赴英国参加第60届爱丁堡军乐节演出;9月参加香港海洋公园演出;12月参加东亚运动会演出;2010年3月,在石家庄举办的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中勇夺第一名,获“金鼓王”称号;2011年8月韩城行鼓参加了第四届莫斯科国际军乐节,惊艳全场。

 

韩城行鼓,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我市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王”助力  技艺升华


在韩城行鼓的表演中,鼓、锣、镲为主要器乐。多年来,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张社华、吉艺峰、薛景元不仅技艺精湛,且不断创新,使韩城行鼓更上层楼,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镲王”的美誉。

 

从记事起,“鼓王”张社华就对行鼓十分痴迷,逢年过节,祈雨祭祀时,不管哪个村敲起锣鼓,张社华就跟随在锣鼓队后边观看模仿,回到家后,他将碗翻过来放在腿上,用筷子模仿敲击。看到张社华如此痴迷敲鼓,南潘庄老鼓手晋百安、张茂林,就手把手教他敲鼓。十七八岁的时候,张社华的鼓艺、锣艺、镲艺已经独当一面。

 

八十年代初期,山西的锣鼓十分盛行,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河津市都会举行盛大的锣鼓展演。每天早晨天不亮,张社华就骑上自行车,去河津观看锣鼓展演。“当时韩城的锣鼓既没有服装,也没有舞蹈动作,干巴巴的,山西的锣鼓表演,不仅有统一的服装,而且鼓手、锣手、镲手在敲击中都夹杂舞蹈动作,还有简单的队形变换,欣赏价值较高。”回到家后,张社华对南潘庄的行鼓进行了改进,加上了眼神、表情和动作,还加入了唢呐表演,使行鼓更加喜庆热烈。

 

2012年,张社华在北京盛世鼓乐表演时,看到北京打击乐团的锣鼓表演鼓点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动作灵活多变,观赏性更强。回到家后他将许多和行鼓相似的鼓点融合到行鼓鼓点中,创造性地谱出了新的鼓谱“秦王点兵”,并加入了新的器乐——夹板,将韩城行鼓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习武出身的吉艺峰,身手矫健,当了30余年的行鼓锣手,他将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完美演绎到敲锣表演中,使行鼓敲锣动作上升到艺术层面。他的表演,没有固定的动作,每次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演出地点的风土人情等即兴而起,率性而为,真实而又变幻莫测,让观众不自觉随他醉在行鼓表演艺术中,被民众称为“锣王”。

 

“镲王”薛景元热衷锣鼓,尤其对镲情有独钟。他从小就琢磨着,经常用双手在空中比划各种动作,在敲鼓击镲的过程中潜心研究。日思夜想,独创出击镲的经典动作“鹞子翻身”、“大鹏展翅”、“腾云驾雾”等动作。每当锣鼓敲起,他就进入角色,双镲上下翻飞,时而激昂奋进,时而低声呜咽,如痴如醉,成为整个鼓阵的焦点。

 

目前,“鼓王”正在市文化中心教授60余名学生学习新“秦王点兵”鼓艺;“镲王”也物色了几个“传人”,将自己的毕生所创悉心传授。

 

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历经700余年时光,韩城行鼓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除了艺人、传承人,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组织者,吉胜虎就是其中一位。

 

1997年,36岁的吉胜虎当选西原村村主任。“我们村的锣鼓自古就非常有名,但当时都是以组为单位,一盘散沙,我就邀请了文化馆的专家对锣鼓队重新进行编排,计划将我村的锣鼓整合并发扬光大。”

 

当时的馆长同养木和他的得力干将张欣、刘晓凤,在西庄镇薛村编排的行鼓,参加完香港回归大庆活动凯旋而归,对行鼓鼓点和阵法了如指掌,于是承担了编排西原锣鼓的重任。“当时西原村锣鼓只有平坡、上坡、筛鼓三个鼓点,比较单调,我们在编排过程中加入了大秧歌、干扎、铁树开花三个鼓点,同时在鼓手、锣手、镲手表演过程中加入了上步、跳跃等舞蹈动作,使西原锣鼓更加鲜活起来。”文化馆馆长张欣告诉记者。另外,还将花杆加入其中,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西原锣鼓队重整旗鼓时,程勤祥刚好退休。这个从小在爷爷、父亲和叔父熏陶下长大的民间艺人,很早就掌握了锣、鼓、镲的敲击方法,他边手把手为队员们授课,边在前面指挥整个鼓队,久而久之,就成了鼓队的总指挥。二十年来,他自创指挥动作,并不断完善。走上舞台,他不怒自威,令旗挥舞,腾挪跳跃,挥洒自如,俨然一位久经战场的将军在调遣千军万马。

 

历经十年的磨练,千余次的演出,西原的韩城行鼓日臻完美,已成为韩城行鼓中顶尖的代表队伍。

 

开枝散叶  发扬光大


尽管每年都要参加上百场演出,可是吉胜虎并不乐观,因为锣鼓表演队员年龄都偏大,年轻人没有兴趣参加。他在村里相中了吉勇、程锋辉、程小伟等几个敲锣打鼓的好“苗子”,可他们都不愿意加入鼓队。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吉胜虎开玩笑地对他们说:“如果咱的锣鼓申请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成功了,你们去不去?”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去!”

 

随后吉胜虎四处奔走,不多久,韩城行鼓受邀,和安塞腰鼓同台参加奥运会暖场表演,当吉胜虎将盖着大红章的文件拿到几个年轻人面前时,他们二话不说,加入了锣鼓队。

 

“2009年春节,西原村锣鼓队代表韩城行鼓,与省民间艺术团、河北杂技团、乌兰格冰上舞蹈队等在香港海洋馆同台进行商演,演出结束联欢时,其他团队的队员唱歌跳舞、吹拉弹唱,展现出多才多艺的另一面,可是我们的锣鼓队清一色农民,除了敲鼓,什么都不会。”作为领队的吉胜虎非常尴尬。那次演出回来后,他不再将目光局限于西原村,而是全城撒网,搜罗民间艺人,将多才多艺的人才吸纳到行鼓队伍中来。

 

如今,身为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吉胜虎,视野更加开阔,他与西原小学、新农职中先后联手,让行鼓走进课堂,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行鼓队员,还培养了人社局行鼓队员、龙钢行鼓队员,以及周边村行鼓队员共2000余人。

 

韩城行鼓不像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囧境,而是在无数个传承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编辑:西部新闻网陕西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