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正:捍卫中国花鸟画的原始神韵
www.peopletop.com.cn(2011-12-28)来源:
每天6点,孙喜正起床后准时开始自己的创作,在各类资料及画纸的包围中,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连去潘家园买纸的时间都没有。”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孙喜正每日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习惯行事,从阅读中国花鸟画的各类书籍到临摹中国花鸟画名家作品。孙喜正以一种温和、理性、持久的心态,捍卫着中国花鸟画的最后神韵。 和中国当代众多优秀画家一样,孙喜正的经历也是经历了幼年喜爱,少年苦功,青年专致,中年坚守的历程。 1949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的孙喜正,幼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绘画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喜爱,“像是被一股无形力量推动着,隐隐约约在夜里看到了一条小路,我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 孙喜正对记者介绍当时对于绘画喜爱的感觉时说。 因为家在农村,和众多画家首先看到优秀的绘画作品萌生“作画”的意愿不同,孙喜正是看到实物就想画。 1960年,在经历了饥饿等现实的磨难之后,11岁的孙喜正看着窗外的树木和花草开始画出了第一幅作品,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几十年时间从未停止绘画。实际上,也就是在这几十年中,他实现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坚守。 中国花鸟画,指用中国的笔墨和宣纸等传统工具,以花、鸟、虫、鱼、禽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兽等类。历代中国花鸟画家辈出,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近现代的齐白石花鸟;当代黄永玉擅长写意花鸟被称为“荷痴”。 孙喜正的花鸟画则多属于小写意画法,艺术语言洗练自然,形象简括生动,风格秀润清雅,色泽丰富多变,淡而不薄,洁净明艳。注重笔墨的书法情趣和书卷气息。其花鸟题材广泛,尤以“牡丹”和“葡萄”为人们所颂扬。 由于对生活性、艺术性、创造性的理解把握以及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神韵坚守,使得孙喜正的小写意花鸟画作品在充分显示出画家创作思想的同时,也呈现出独特的绘画个性和风格。无论是他笔下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还是《硕果累累》,孙喜正的作品从小到大,所表现的都是人满怀希望所追求的美。 “从‘牡丹争艳’到‘硕果累累’的葡萄。他的花卉作品给人的又是一种想象与感觉。他笔下的牡丹有颜色从里往外散发着生生不息感,色深时,温润如玉,暖人眼目,色淡时,如花拓纸,沁人心脾。秀而不媚,艳而不俗。”中国青年书法家、中国三希堂艺术研究会高级书法师周长宏在欣赏孙喜正的作品时分析说。 “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精神。” 在接受采访时,孙喜正说,“很多人把中国花鸟画的终极目标看成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显然有失偏颇。” 也正是上述观念和思路,使孙喜正如一的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捍卫中国花鸟画的原始神韵,不管是身在河南洛阳、还是身在北京,不管是外部利益的诱惑或者内心思想的修正,孙喜正都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内心的纯正。“我觉得自己在守护一些东西。”孙喜正对记者说。 实际上,也正是这种坚守,使孙喜正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0年12月,他被正式聘请为:“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他的作品也将作为国礼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孙喜正先生在接受采访间隙留影。他说,自己在居所呆的太久,已经很久没有人给他照相了。孙喜正和中国青年书法家、中国三希堂艺术研究会高级书法师周长宏探讨中国艺术的现状,兴奋处热情似火,忧虑处让人叹惋。孙喜正葡萄作品图欣赏。孙喜正牡丹图赏读。孙喜正作品组图欣赏。 人物简介 孙喜正,男,现居北京,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河南省工笔画院特聘高级画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1999年作品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友人收藏,北京消费日报收藏,北京收藏在线收藏。(文/图 张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