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名人 > 文化名人 > 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云上月朗

www.xibuxinwen.com(2017-08-15)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贾平凹(2007年10月) 郑文华 摄/选自《贾平凹——郑文华人物专题摄影作品选》
●《贾平凹——郑文华人物专题摄影作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 ●《贾平凹传(1952—)》孙见喜 孙立盎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编书者说】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陕西丹凤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00余部,近1000万字,有21卷本《贾平凹文集》珍藏版行世。作品在国内外获奖20多次,主要奖项有:《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浮飞马文学奖(1987年);《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1997年);《秦腔》获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06年)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葡、西、日、俄、韩、越及瑞典、阿拉伯等语,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2013年,荣获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时常吧,见到外地的朋友,总问起贾平凹,多半人把敬佩写在脸上;一些本地朋友聚会,总说起贾平凹,批评的人不在少数;一些红白喜事,倘贾平凹出席,或者有贾平凹字画展示,也总会引来围观,其中不乏敬羡的目光。一些活动,贾平凹参加了,必引起媒体关注;一些场合,倘不见贾平凹亮相,总会令一些人失望。会前,一些人总爱问:“贾平凹来不?”会上,一些人总爱问:“贾平凹咋没来?”会后,一些与会者总爱炫耀:“贾平凹也来了!”眼见贾平凹时时、处处被人簇拥,被人围住签名、合影,常有旁观者脱口而出:“老贾把人活成了!”更多的旁观者则自言自语:“贾平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一个人散步的时候,也常寻思:是呀,贾平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听说贾平凹

  第一次听说贾平凹,我还在读高中,但也只是“听说”而已。他好像写小说,听说还写得挺好。1981年秋,我在西安老火车站广场排队等候进站,无聊呀,就到书摊上买了两本《长安》文学月刊,打开目录,看见了“贾平凹”这三个字,先入为主,就读他的作品了。那时候刚考上大学,踌躇满志,并不容易被作品打动。直到有一次在《兰州报》上读到贾平凹的一首小诗,没有记住一句话,却把贾平凹真正记住了,以为写诗也是他的特长。兰州是他乡,在他乡人眼里,贾平凹是我的乡党,所以总有文学爱好者向我打听他。我嘛,其实和他们一样,对贾平凹也是云里雾里的感觉,唯一可以炫耀的是我老家和他老家仅一山之隔:山这边是蓝田,山那边是商洛。

  大学毕业后,我步入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院,没想到的是我后脚进,贾平凹已前脚出了。虽然遗憾,却也庆幸,毕竟也算一种缘分吧。在与同事的只言片语里,贾平凹在我心里仍然是云山雾罩的。1975年,他从西北大学毕业,进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如果说考上大学是跃入龙门的话,那么进入陕西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应该是潜龙入海。他正好属龙,是1952年生人。神龙见头不见尾,哈哈,对他,我就是这种感觉。在这个“海”里,他蛰伏了7年。说是编辑,其实他一直潜心文学创作,一些作品已经引起国内关注。1978年,他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应该是他成名的契机、前兆和起点。成名后,他选择了离开,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个中来龙去脉。有一种解释是:“人往高处走!”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也有他昔年的同事给了另外一种解释,说贾平凹不适合当编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实情是直到离开出版社,他没有编辑职称,当然也就没有发稿资格。在我看来,他的离开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对他来说,出版社像海滩,而他需要的是海,不是滩。滩上的龙容易搁浅。

走近贾平凹

  我能走近贾平凹,不是因为我是出版社编辑,而是因为我是出版社编辑孙见喜的同事。孙见喜是商洛人,不但与贾平凹有乡谊,而且有私谊,说他们是密友可能更准确些。可以说他目光如炬,早已洞察到贾平凹不是等闲之辈。他写《贾平凹其人》时,贾平凹虽然已享誉文坛,但距离家喻户晓还须待以时日。1985年,他就在出版社职工食堂的饭桌上告诉我:“贾平凹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时代。”他接着强调:“贾平凹会引领一个文学时代!”他的语气坚定而自信,这应该是他把贾平凹当作研究和创作的底气所在。我与他合作编选过贾平凹两部作品集,一部是《贾平凹散文精选》,另一部是《贾平凹禅思美文》,都产生过影响。在合作中,我惊叹他对贾平凹的创作把脉与文学定位。可以说是神奇把脉、精准定位,而且已得到了贾平凹文学人生的验证。

  继《贾平凹之谜》和《鬼才贾平凹》出版之后,孙见喜对贾平凹的关注更上层楼。2000年夏,我见到了他的《贾平凹前传》文本,主动与他签约,决定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岁末,我调往报社工作,合作泡汤,花落花城,使我一直引为憾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三张名片。出版《路遥传》和《陈忠实传》,怎么能没有《贾平凹传》呢?我即与孙见喜联系,鼓动他以新视觉、新高度重新定位贾平凹。

  在我看来,孙见喜是《贾平凹传》的不二人选。其一,他了解贾平凹,甚至比贾平凹还了解贾平凹。我曾经求证一件贾平凹的往事,贾平凹对我说:“你去问老孙,有些事我记不得了,他记得!”其二,孙见喜与贾平凹是密友,许多秘不可闻的事,孙见喜是当事人。有人说孙见喜写贾平凹,笔法像“起居注”,原因就在这里。其三,孙见喜是贾平凹的呵护神。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向贾平凹泼污水,贾平凹自己满不在乎,孙见喜却愤愤不平,时常找上门去理论。他对我说:“和电脑一样,贾平凹也需要维护!”他比贾平凹年长,所以带点兄长之风。其四,孙见喜并不迎合贾平凹,更不迎合贾平凹迷们。贾平凹对我说:“老孙一些说法,那是他的说法。”但又说:“我尊重他!”孙见喜怎样写,贾平凹是“三不”政策:不配合、不过问、不干涉。其五,写贾平凹似乎没有禁区,也少禁忌,是非曲直和分寸拿捏全凭孙见喜个人判断与取舍,这就给了孙见喜很大的写作空间。孙见喜说:“贾平凹是一座矿山,只能自己开挖。”我把这话转给贾平凹,他点燃一根烟,笑笑地说:“他开挖,我不管,出了事,他兜着。”还有其六,那就是孙见喜自身的优势与优越无人能及,他既是作家、评论家,又是编辑、学者,还兼有诗人、艺人情怀,他笔下的贾平凹,既是贾平凹,又不是贾平凹,当然还是贾平凹,此中玄机,可以说妙不可言。他不是还原,不是复制,更不是拔高,褒贬在就事论事,臧否在叙事之中,需要前后文贯通,文中左右观照,才能“云破月来花弄影”,令人会心一笑。

逼近真实的贾平凹

  新出版的书名叫《贾平凹传(1952-)》,顾名思义,读者应该心知肚明。出版前孙见喜曾担心我把书稿转呈贾平凹审阅,可见他的顾虑还是有的。他告诉我:“不怕挑刺,就怕提出修改意见!”假如贾平凹建议他修改,他会怎么办呢?他对我说:“他能活着看到别人写他的传记,应该为自己庆幸吧?”说罢,他哈哈大笑。立传的应有之义,应该就在他哈哈大笑里。当然,他更信任我“把关”,他知道我既不会“出卖”他,更不会“出卖”贾平凹,因为我们都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对读者负责,对后人负责,更对贾平凹负责。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他写《贾平凹其人》到《贾平凹传(1952-)》,阅时三十多年可谓“日久”,所走过的路也可谓“路遥”,知根知底已在其次,惺惺相惜是自然而然的。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贾平凹传(1952-)》即使能经受住时间考验,也不能说那全是贾平凹的“庐山真面目”,只能说逼近真实、逼近真相而已。实际上,我更愿意把贾平凹比作云上的月亮。是月,当然有人仰望;是月,当然有人想象;是月,当然有“月朦胧”的时候。但即使夜云遮住了皓月,月还是月,云下即使不见月光,云上依旧月朗。孙见喜是观月者,与众不同的是他常常身在云上,把月亮看得更真切些。《贾平凹传(1952-)》不是要把一轮满月展示给众目,一览无遗未必就引人入胜;而是要将月下的云雾一层又一层地撩拨开去,让朗朗月光从云豁雾隙中洒落,让读者在沐浴月光如水的同时,感受月光之美、之媚、之神奇,使读者的心灵不由自主地发出如许咏叹:却原来云上的月光与地上的月光一样美妙哇!

  20多年前,贾平凹曾题赠我:“大人小心,圣贤庸行。”我想这恰是他的人生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在一些人眼里他很“大”,就是“大人”的那个“大”,对一些是非曲直,他确实做到了“大而化之”;在一些人眼里他很“小”,就是“小心”的那个“小”,在一些事情上,他确实是“小心翼翼”的。他的“大”姑且不说,他的“小”却值得回味。伏低伏小,不等于真“小”,恰如同鹤立鸡群,鹤还是鹤一样。有人说他“小气”,缺少大格局,可依据呢?多半不是秉公而论,而是挟一己之私见,泄狭隘之怨愤而已。太阳也有照耀不到的地方,何况贾平凹呢?他只是做他自己,做贾平凹,写作,写字,画画,送往迎来一如常人,只不过比常人多了些荣誉的光环而已。说他“小”的人多半都是基于私欲的不智之论,求序,求字,求画,求办事,“求”字当先,不被满足(其实是力不从心)便恼羞成怒,不说自己的“小”,反倒从门缝里瞧人,瞧出贾平凹的“小”了,就沾沾自喜,津津乐道,道德绑架,恣意放大,就好像自己是真理的化身。骂贾平凹字画的人,多半也持这种心态。贾平凹曾经这样回敬他们:“我的字丑,一看都知道那是我的字;你的字好,人都说那是王羲之的字。古往今来,很多碑帖都是能工巧匠雕刻的,他们甚至不识字。”不知道一些论者,闻此言而做何感想?于文学创作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贾平凹的意义首先在文学,其次在书画,二者相辅相成,便成就了贾平凹。

  《贾平凹传(1952-)》呱呱坠地了。一地月光,一地妩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愿读者带着诗情画意去读这本书,如此,或许就获得了一种励志的鼓舞,一种文心的喜悦,一种人生的启迪。

    (作者:张孔明,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贾平凹传(1952—)》一书的责任编辑)

编辑:人民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