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名人 > 文化名人 > 正文

两会专访 | 赵季平:我的创作核心就是中国气派

www.xibuxinwen.com(2019-03-17)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说:“习总书记说,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记住这句话,说得真好!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基本功。俄罗斯那些大师的作品,哪一个不是把自己的学问写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心坎里?贝多芬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好多东西都是德奥民间的东西。他们的作品写到了他们民族的心坎中间,也是世界人民音乐宝库中的经典。总书记这句话我觉得说的真好,真好。”
  
  赵季平这个名字,在中国音乐史和电影史上都有着灿烂的一笔。《水浒传》《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乔家大院》......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配乐作品,均出自他之手。
  
  两会期间,赵季平在下榻的职工之家酒店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赵季平在宾馆内创作
    
  采访赵季平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和去年一样,今年两会,他依然下榻在职工之家酒店。
  
  他的房间不大,桌上摆着一摞书和报纸,床头柜上有一瓶“大宝”,用来擦手擦脸。“北京还是太干了。”他笑笑说。
赵季平接受记者采访
  
  74岁的赵季平还是很忙,尽管他的作品已经超过了上千部,他依然停不下来。“我每天早起吃完早饭写三个小时,坐那儿就开始,几乎没有障碍,已经成为习惯了。”
  
  目前,他正在创作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音乐作品。来北京参会的前一天,他还在写钢琴谱。两会结束后,他还要继续创作,必须赶在4月上旬录音。
  
  他的工作节奏总是这么紧张忙碌,去年也是如此。去年两会结束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他创作出一整部《风雅颂之交响曲》,几乎把自己累病了。今年他仍是这样马不停蹄。
  
  “昨天我学生说赵老师您还在那写,累不累?我说,写惯了是种享受。他们用电脑敲,我还是手写。”
  
  赵季平已经这样奋笔疾书了50多年,中国的民族音乐早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中。
  
  文化自信不能单打独斗,更重要的是传承
  
  3月7日上午,陕西代表团举行了记者见面会,来自陕西的8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
  
  赵季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就在半个小时前,他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得知在美国林肯音乐厅,大提琴家马友友、琵琶演奏家吴蛮和世界顶尖级的交响乐团成功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演出《逍遥游》。
  赵季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陕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并回答记者提问
  
  《逍遥游》的作曲是赵季平的儿子赵麟,赵季平打心眼里为赵麟作品的成功感到高兴:“纽约的观众可是不好伺候的。”
    
  《逍遥游》在美国连演四场,场场爆满,中国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能让纽约的观众这么欢呼,作曲家要谢幕四趟,实属不易。
  
  文化自信不是单打独斗,中国音乐的发展和走出去要有一代接着一代,我们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让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中间占有一席之地。
    
  大提琴琵琶双协奏曲《逍遥游》
  
  在创作之余,赵季平最关注的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去年两会上,赵季平就提到:“新时期应该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焕发光彩。90年代初,日本邀请我去开音乐会,前期来了几个专家,我就带他们到了西安碑林,他看了以后受了极大震撼。他告诉我,这里每一块碑,在日本都能成为一个博物馆。”
  
  他也曾对《经典咏流传》赞不绝口:“这是我一直在倡导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有推动作用的形式。”
  
  对于民间音乐的抢救,他始终在奔走。
    
  从农耕文化进入到工业文明,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像之前的曲项琵琶就失传了。脚夫调是陕北脚夫的民歌,现在陕北人也开宝马了,没有脚夫,也自然没有了脚夫调。
  
  我当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的时候就很着急,派他们成立小组,给他们下任务去抢救,用新的现代化手法,音响、视频全部抢救回来,也要变成文字的东西。我还成立了陕北民歌班,还是很有效果。
    
  谈到这儿,赵季平还举了个孙女的例子。“有一天她说爷爷我给你唱两段京戏,我一听还真不错有板有眼,我说哪儿学的,她说学校教的,我觉得这就很好。”
赵季平的孙女赵珈婧云
  
  对于当下各大音乐平台被欧美、日韩流行音乐占据,而民族音乐缺席这一现象,赵季平表示很无奈:“这些线上的音乐都是有收入的,一有收入年轻人就愿意干这事。但是我们不能只看着钱,还要看着民族复兴,一个民族失掉传承是没有希望的。”
  
  赵季平向记者强调:“民族音乐的传承关系到每一个人,我有这个责任,你也有这个责任。”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家已经开始在民族音乐传承这一块,做很重要的工作”。
  
  我的创作核心就是中国气派
  
  今年1月14日,赵季平的新作《风雅颂之交响曲》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音符中流淌出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怀、大国风范,令全场轰动。“创作过程就是我要展现浓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采。”
    
  在排练的时候我就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我写的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第一乐章一定要把这股精神演奏出来,这不过时,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第二乐章《关雎》,它就是最早的、朴实的中国老百姓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第三乐章《玄鸟》,殇之玄鸟,它实际上讲的是老百姓对英雄的呼唤。
  
  第四乐章《幽兰操》,它是精神层面的,我们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操。
  
  最后《国风》,它是一种国风浩荡,浩浩荡荡,它实际上寓意了我们新时代的一种精气神。你看合唱队、交响乐队那个乐队全起来了。
    
  《风雅颂之交响曲》片段
  
  《风雅颂之交响曲》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唐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章节,时而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时而如淙淙清泉沁润心脾。
  
  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总能令人耳目一新,他始终葆有活跃的创造力:“我觉得作曲家、艺术家,要有自己的艺术趋向,不要太古板,艺术是创造的。鲁迅说世上本来就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一开始走,那不是路不要从那儿走,我就走,就走成了。”
  
  就在今年来北京参加两会期间,他在路上散步,一个女孩哼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从他身边经过,他感触良多:“当年我们写《红高粱》,我们就用一群唢呐在那儿吹,模拟人生呐喊,这就是先锋派。”
  
  当年,正是电影《红高粱》里那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让他一炮打响。
电影《红高粱》剧照
  
  36只唢呐、4支笙、一面中国大箭鼓,高声齐奏,模拟人生呐喊。曲调融入打夯歌的素材,行腔采用山东地方戏曲柳腔和茂腔,再加上陕西秦腔花腔的唱法……无论是乐器、演唱还是音乐,都有传统配乐大相径庭。
  
  而当年,赵季平拿着曲谱准备进录音棚之前,便遭到当头棒喝。
    
  乐队去录音,车在那里等着。老师过来说,录音去啊?看看你谱子。看完说,这不胡闹吗你!
    
  原定的45支唢呐齐奏,进了录音棚后被录音师一再提醒:声音撞了设备的红线,必须得减!最后,赵季平和张艺谋敲定:唢呐数量控制在36支。
  
  谁也没想到,这个电影配乐在日后照亮了中国在世界影坛的一席之地,也成为了人们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姜文-记忆的符号-中国电影百年寻音集CD26
  
  赵季平还记得第一次把配乐放上片子时的激动,“第一次听,我、艺谋、顾长卫好像还有洪晃,放完那个画面以后灯一亮大家都不说话,抖得冲击力太强,那种画面、音响、色彩的冲击力,是以前电影里没有的东西。”
    
  当时我30来岁,艺谋也就是30出头,那时候的追求就是我们要用纯国粹展现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精神。
  
  妹妹大胆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种气势,就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国人的精气神。那种精气神,现在唱起来还能让人热血沸腾。
    
  要有生活,要有胸怀
  
  赵季平出生于甘肃平凉,在西安长大。他的父亲赵望云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与王森然、李苦禅等组织吼虹艺术社,1937年创办《抗战画刊》。擅长山水、人物,创作面向生活,画风于质朴厚重中蕴含秀雅,尤长于表现陕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赵望云《祁连山写生》纸本国画27×35cm,1962年
  
  赵望云给赵季平留下一本册页,册页封面写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也成为赵季平日后创作的指南。
  
  赵季平说:“我往往在看到我父亲作品的时候,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是从生活中间过来的,我实际上是他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这棵大树中间伸出来的一枝。”
  
  赵季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经久不衰的故事,幻化为动人的音符。
    
  要有强大的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储备。我为什么用强大的这三个字?因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太丰富,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
    
  从事音乐创作50多年,赵季平一方面向民族音乐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他强调,要有广阔的胸怀,向其他民族学习新的技法,为我所用,才能写出能和世界对话、老百姓喜欢的音乐作品。
  交响音画《大秦岭》创作期间,赵季平和团队走进秦岭地区,四处探访民间艺术
    
  我们中国的这一代作曲家和下一代作曲家,都应该有广阔的胸怀去学习知识。对于作曲的技法要有深入了解和学习,包括欧洲的作曲技法,印象派的、新古典主义、现代派这些,它里边都有学问。
  
  我都这一把年纪了,还经常在听,拿着总谱听,还分析,到精彩之处还要击节叫好,真好啊,真是天才音乐的展现。
  
  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半个世纪以来,赵季平的作品多到他自己都数不清。无论是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合唱、舞剧、歌剧、戏曲音乐还是影视音乐,他的作品都贯穿着民族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经过他的笔端,渗透着他的热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他说,创作要保持一颗真心,从自己心里边流淌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听众。
  如今,两鬓斑白的赵季平依然笔耕不辍,他坚持手写曲谱,每天三小时雷打不动。他的房间里备着从西安老家带过来的褐色药粉,感冒糖浆,但他不爱吃药,常常是能扛过去就硬扛。
  
  音乐的力量总是在润物无声处默默伟大,穿过时间的巨大洪流,一路而来,那首记忆深处的曲子始终相伴。
赵季平

西部新闻网总编辑张龙和著名音乐家赵季平
  
  
编辑:人民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