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公益 > 正文

石泉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

www.peopletop.com.cn(2018-06-27)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石泉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

唐锡富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石泉县委、县政府站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高度,立足当地实际,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立足县情,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流程。在这套流程中,主要环节是产、加、销。石泉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狠抓三个主要环节,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一、产,培育和壮大了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和步骤。多年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原则,发展主导产业。石泉县地处北纬32°左右,东经108°左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且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很适合种养业的发展。因此,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根本,引导农民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实现传统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强化措施,苦抓实干,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又提出了强桑、壮畜、扩区域特色产业的具体要求,并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一)蚕桑产业。蚕桑产业是石泉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但从发展状况看,我县蚕桑产业仍处在成长期,多年来只停留在栽桑建园上,养蚕水平低,张产不高,加工环节弱,产业链条短。针对存在的薄弱问题,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传统蚕桑产业的现代改造,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产关系,协调利益分配,建立保护价收购风险金制度。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推广多批次养蚕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节本增效技术措施。同时,鼓励蚕桑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1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了10万亩,养蚕达到了11万张,蚕茧产量达到3069吨。蚕茧丝加工企业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蚕茧收烘企业达到8个,缫丝企业达到3个,产品由单一的白厂丝发展到鎏金蚕牌真丝绸、博硒桑葚酒、蚕公酒、富硒桑枝食用菌、桑园土鸡蛋等产品。蚕桑产业及加工总产值达到了5.68亿元,是2007年的4.2倍。近几年来,蚕桑产业虽然受国际市场影响有所下滑,但仍然是我县的支柱产业,始终保持了西北蚕桑第一县的位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让世界的目光聚焦石泉,一下又激活了石泉蚕桑产业发展,借这一历史性机遇,正在打造池河金蚕特色小镇。

(二)畜牧产业。畜牧产业是石泉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的老产业。多年来有着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换油盐的传统。十一五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畜牧产业作为兴市强市的产业来抓。在这一强有力的工作要求下,石泉的畜牧产业无论是品种还是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仍然把畜牧业当作副业,以分散养殖自食为主,缺乏商品经济观念,养殖规模小,水平低;二是以养猪为主的畜牧养殖属耗粮型饲养,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三是畜禽面临着市场、疫病两大风险,养殖户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四是产品营销队伍不健全,产加销脱节,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石泉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在养殖结构上,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宜猪则猪、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鸡则鸡、宜鸭则鸭;在养殖规模上,提出了抓大不放小,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在产品质量上,提出了坚持优质、安全、创有机品牌的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又提出了坚持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生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畜牧强乡镇和强村大户战略,组织实施了圈舍建设、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供给、市场培育、科学管理六大关键重点突破,经过探索实践,很快形成了明星模式,涌现了一批万头场、千头场和百头户。2011年全县建成万头猪场8个,千头猪场120个、百头户1450个,发展万只鸡(鸭)场17个、千只鸡(鸭)场32个。全县新建标准化圈舍32000㎡,建设的养猪圈舍保温设施、通风设施、沼气设施、产床、限位栏等配套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还安装了电子监控和自动化上料系统。截止2017年底,全县养猪饲养量达到384203头,出栏212343头;养牛饲养量达到33088头,出栏15458头;养羊饲养量达到121264只,出栏64598只;养家禽680900只,养兔9800只。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7539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三)区域特色产业。区域特色产业是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全县在重点抓好蚕桑、畜牧、旅游三大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区域狠抓了茶叶、烤烟、黄花、蔬菜、草莓、水果、魔芋、核桃、板栗、药材、养蜂等生产。两河镇特色以烤烟为主,饶峰镇特色以烤烟、黄花、白芨药材为主,云雾山镇特色以核桃、黄花、生漆为主,熨斗、喜河镇特色以茶叶为主,城关镇特色以蔬菜、草莓、水果为主,池河镇特色以蔬菜、农业观光为主,曾溪镇特色以茶叶、黄花为主,迎丰镇特色以魔芋、香猪、养蜂为主,中池镇特色以莲藕、菊花观光为主等,各镇特色不一一列举。总之,通过几年的发展,特色逐渐显现。到2017年底,全县茶叶发展29690亩,产茶683吨;烤烟6644亩,烟叶913吨;黄花11000亩,产干黄花1000吨;魔芋15595亩,产魔芋种1500吨;板栗园21881亩,产板栗1426吨;核桃园55308亩,产核桃366吨;水果8913亩,产量6445吨;草莓158亩,产量278吨;药材10022亩,养蜂2400箱。全县已形成了蚕桑、畜牧、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和区域性重要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二、加,兴办龙头企业,使农副产品增值。兴办龙头企业,对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既是种植业、养殖业的延续,拓宽了农村生产领域,又是农业产业化题中应有之义,具有现代农业的基本属性。近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一)围绕蚕桑产业,突出发展丝、蛹、桑加工企业。近年来,扩建了陕西天成缫丝厂,新上了绢纺生产线;新注册了陕西博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了桑葚酒、蚕公酒等;新注册了陕西石泉珍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了桑叶粉系列有机食品。产品由过去单一的缫丝产品发展到现在的蚕丝服装(睡衣)、巾、被、毯、枕头等产品,以及蚕蛹、桑叶粉(面条、糕点)、蚕公酒、桑葚酒等饮品食品。

(二)围绕畜禽产业,突出发展肉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投资1500万元,迁址新建了鬼谷子腊肉厂,扩大了生产能力;投资6000万元,新建了丰标牛肉加工厂,生产牛肉系列产品;投资1600万元,新建了池河生猪屠宰场,年屠宰能力达到30万头。同时还新发展一批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变蛋、兔肉等。

(三)围绕蔬菜产业,突出发展蔬菜加工保鲜企业。近年来,投资8800万元,新建了嘉晟蔬菜加工园区,以豆制品加工为主,辅之干、腌菜加工。还投资1000万元,新建嘉晟6000吨保鲜气调库,用于贮藏各类蔬菜,规模居全市首位。先后还新建了正康食品加工厂、旺牛斋食品加工厂、中坝作坊小镇等系列蔬菜、干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四)围绕茶叶、黄花菜、魔芋、中药材等产业,突出发展初加工、深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返乡创业,新发展了喜河康泉、六台山、莲湖春绿茶等茶叶加工企业,落户了石泉正兴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出口企业、光明白芨育苗企业和柏盛魔芋深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兴办,不仅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而且带动了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流通环境。销售是生产经营流程的终结,是的归宿。如果的商品不能在流通领域实现,受损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商品拥有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重视流通,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在这方面,石泉县委、县政府主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了三件事。

(一)加强道路建设。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全县的商品在本地市场销售极其有限,要使自身发展就必须拓宽流通领域走向国内外大市场,要流通,就必须突破交通瓶颈。于是,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扶贫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努力改变交通现状,按照出境通高速、乡镇提等级、村村通水泥路、打通断头路、新修产业路的目标,积极争取交通项目、扶贫项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打底子来增加交通投入。通过开展县、乡、村示范路创建活动,促进了交通的大改善。截止目前,县出境通西汉高速、十天高速,七个镇通二级路,四个镇通三级路,村村通水泥路,还打通村与村、镇与镇断头路29条,205.8公里,新修产业路500余公里、连户路760公里。县、镇、村、组、户的路网基本形成,大大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

(二)扩城镇、建市场。县委、县政府深知,销售产品没有市场不行,必须靠有形的市场和无形的市场来完成。为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县委、县政府一手抓扩张规模,一手抓配套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县城建设了5个规范专业的交易市场,城关、池河、饶峰、后柳、喜河、熨斗、迎丰集镇先后也建立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县城面积由2007年的8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3平方公里,2000多名农民进城经商营业、加工办厂。

(三)发展电子商务。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就必须建立电子商务,加强与外界联系,促进商品的销售。近几年来,按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村扶贫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为目标,以示范县建设为抓手,重点依托邮政、商贸、流通、供销、物流等企业,培育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破解农村物流难题,打通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渠道。通过建设县镇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建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及供应链体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等一系列措施,直接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对外的吸引力和对内的辐射力,使本地的商品流通出去,把外地的技术、人才、资金吸引进来,从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面向市场,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在主导产业大见成效、区域化种植(养殖)已经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的情况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系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县委、县政府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探索种养加相统一、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农业园区承载型。现代农业园区是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总抓手,科学规划引领,培育市场主体,整合项目资源,强化技术帮扶。特别是2012年,县委、县政府抢抓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年活动和市百园建设实施机遇,按照一镇招一企建一园配套一个合作社的思路全面推进,园区发展迅猛,建设数量骤增,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7年底,全县现代农业园区达到51个,其中省级示范园区2个、市级示范园区14个、县级示范园区35个。五年多的实践,充分显示出现代农业园区承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园区运行情况看,现代农业园区依靠先进的运营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产观念的转变,显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一是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园区已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基地。三是园区的发展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如嘉晟农业园区由最初的大棚蔬菜基地,发展到贮藏加工,再扩展到市场销售。四是园区的发展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如明星园区探索出猪、沼、桑的模式、嘉晟园区探索出猪、沼、菜的模式。五是带动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土地租金,土地流转后可以在园区打工,获得劳务收入,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开发新产品的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

二、专业合作社联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而产生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农村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十二五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建立202个专业合作社,其中,养猪合作社52个,蚕桑合作社20个,黄花菜专业合作社31个,养鸡合作社25个,池河明星养猪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优秀示范合作社。全县有910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五年多的实践,充分显示出专业合作的联动作用。一是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为社员提供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流通疏导服务,其原则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二是合作社不以挣社员的钱为目的,而是把社员组织起来共同挣钱,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三是合作社有强大的活力,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区建社;其二,以专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体建社;其三,自力更生筹集资金,量力而行,逐步延伸产业链;其四,以科技为先导,技物结合,农科教结合;其五,坚持合作制原则,全面推行民主管理。实践证明,创办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围绕一项产业,兴办加工企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加销诸环节,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它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副产品基地,再由基地带农户,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基地、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石泉县正兴有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石泉县嘉和食品加工企业都属于这种形式。石泉县正兴有机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落户石泉县饶峰镇,是专门从事天然富硒有机绿色农副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公司从基地做起,种植有机黄花菜,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已有黄花菜种植基地1.1万亩,其中扶持贫困户种植3000亩,三年生亩产值5000元以上,五年生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加工包装产品远销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中球牌黄花菜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石泉县嘉和食品有限公司于2014年组建,专门从事蔬菜生产、贮藏、加工、销售、技术培训等业务经营活动,2017年公司与11887180户农民签订了15000亩辣椒、阳荷姜、豇豆、生姜等蔬菜种植合同,其中贫困户2088户、2400亩,所有蔬菜产品全部以保护价收购。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种植农户十分满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一、二、三产的融合。

四、科技服务推动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二五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借助国家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才工程等项目,培育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开展科技之春送科技下乡活动,普及推广农技知识。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了能人兴村战略,收到了良好效果。为全县4.5万农户每户培训1-2名科技当家人,让科技当家人真正当好农业生产的,使第一生产力发挥第一效益。在具体实践中,以农林科技局、科协为主体,各镇农技站配合,发挥县农广校、农技中心、林技中心等技术服务部门的作用,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技术承包形式,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对比较高难的技术问题,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解决。围绕蚕桑、畜牧两大产业,县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的合作协议,每年支付院校5-10万元科研经费。通过技术合作,在养蚕方面的小蚕共育多批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新技术和养猪方面的明星标准化饲养、建设标准化圈舍的新标准,在全市乃至陕南推广。

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把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群、产业链,环环紧扣、环环增值,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的农业综合效益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2017年与2007年相比,实现了成倍增长:201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80.96亿元,比2007年增长5.2倍,工业总产值达170.65亿元,比2007年增长27.6倍,农业总产值达12.69亿元,比2007年增长1.1倍,财政总收入达4.607亿元,比2007年增长4倍。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一是全县51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项目投资、财政奖补、企业主拿的办法,筹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大大提升园区生产条件。二是通过水利部门实施丹治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第二批重点县工程、扶贫部门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部门实施低产田改造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投入资金达3亿元,用于农村抬田造地、坡改梯、水、电、路、渠、库等浇溉设施等,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业效益的提高,使农民收入增加,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投资建设,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基本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三、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推行,打破了单一种植粮油的格局,使农业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县城经济实力增强反哺农业,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2017年的5.28亿元比20071.5798亿元的财政投入增加了3.34倍,其中扶贫捆绑资金投入1.53亿元。由于投入的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单产提高到284公斤,比2007年粮食单产提高了50公斤,总产量达到71180吨。尤其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猪沼桑、猪沼菜的模式,为农业良性循环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桑(菜)促农、协调发展的生态之路。

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的不断壮大,农业园区质量的不断提升、规模的不断扩大,拉长增粗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池河嘉晟现代农业园区为例,2011年至2012年,园区发展主要做基地大棚蔬菜,建了12号园;2013年建6000吨气调库,做蔬菜贮藏保鲜;2014年建食品加工厂房,做蔬菜加工;2015年主要搞技术培训,做电子商务,扩大销售渠道;2016年由于园区整体形象的提升,开始做起了农业园区观光旅游。当年该园区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又如饶峰镇胜利村市级核桃示范园区的发展,现已成为省级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示范园。再如六台山市级茶叶示范园区的发展,由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拓展到中坝作坊小镇旅游休闲产业等等。据统计,全县已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5个,发展休闲观光园区30个,创建省级农业休闲示范点1处,培育开发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10条,2017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98亿元。石泉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五、加快了农民整体脱贫致富步伐。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振兴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农民整体脱贫的步伐。尤其是通过农业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对接产业扶持,脱贫效果十分明显。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为16084人,比20076.6万减少4.99万人。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55元,比2007年的2179增长4.38倍。特别是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村,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明星村依靠生猪产业,率先致富,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80元。一万两万不算富,三万五万刚起步,七万八万一般户,二三十万元才算富,正是产业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真实写照。

 

 

编辑:西部新闻网李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人民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人民头条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