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历史文化特色:西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www.peopletop.com.cn(2010-08-31)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

以文化为积淀、以文化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是西安的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日前,由市文史研究馆和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从西安历史、文化、城市规划与发展定位等方面建言献策,着力阐述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应确立多个历史文化主题

“城市规划要体现名城意识,摆脱GDP的束缚,多增加历史文化专家的话语权。”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马瑞映教授认为,任何一项规划,除了进行可行性论证,还要进行不可行性论证。马教授举例,英国某旅行社关于中国的广告词是:“中国正快速走向现代化,当其完全迷失在新富和商业化之前,诚邀你加盟我们的旅行,去游览以古老的街道、宫殿、古城和传统著称的中国……”而我们平日竭力宣传的最高建筑、最大广场、鸟巢、水立方并未被提及,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在马教授看来,西安可利用的历史资源很多,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区位确立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如西安东郊,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不足,但其作为近现代一些工业企业的集中地,承载着近现代西安历史文化的传承,不能忽视,在其旧城改造中,可以把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主题,利用转型时期的有利条件建立工业遗产博物馆。

关于对城市不同的区位确立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西安市政协常委、原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苗禾田深有同感。苗禾田认为,终南山文化资源源远流长,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丰厚的经济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现在,终南山已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我市的环山公路也已开通,可以结合终南山的地质旅游,开发一系列专题旅游路线。

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国际性文化交流基地

关中—天水经济区拥有独具特色、潜力巨大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大都具有连续性、规模性、系统性等诸多特点,内涵丰富,价值珍贵,很多资源已经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平,有些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杨希义教授提出,要对区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和准确地分类、整合,全面深入地反映这些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要注重从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等多种学科角度,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揭示这些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深刻内涵和珍贵价值。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文明展示,在性质上,不能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展览,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造性建设过程;在展示内容上,不应只展示古代的辉煌文明成就,也要展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不只展示物质文明成就,也要努力展示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成就;在展示方式上,不只是文明成就的摆设,静待人们参观,也可以是动态的,是文明成就的发掘、维护、开发、学习、传承、研究、交流和普及活动;不仅在关内外、陕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上走出去,请进来,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性文化交流基地,而且建设成为立体式的华夏文明发掘基地、维护基地、开发基地、学习基地、研究基地、普及基地。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副研究员更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区内共同联手,把文化的资源变成文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要在区内树立大文化观念,密切文化旅游合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葛慧建议,可以把关中—天水地区极为丰盛的历史文化资源分解成个体,利用地名把它们一个个复原出来,变成实体,进而把整体的历史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创新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创新,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唯一的健康发展之路,其关键在于找准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也就是拿捏好传统和现代结合的程度。”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商子雍说,在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搞建设,就要有一种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精心保护已经为数不多的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它们所处的环境——后一种保护甚至尤为重要。同时,要对西安曾经的辉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汉唐文化、中国文化的精髓,如许倬云所言,乃是“容纳之量、消化之功”,对自己的文化要自信,对外来的文化要包容,要报有这样一种认识。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养民对此颇为赞同,他说,汉唐时代的长安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我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能抛开历史,而应从历史中探求汉唐长安精神,融入到当前西安的发展理念和城市精神中。

全方位提升城市软实力

“我们提升西安的软实力,就要从西安意象内蕴的古香古色古调古韵上下工夫。”陕西省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张志春指出,第一,在大都市大历史中挖掘晶莹的“小点”。即是说我们一般太过关注宏大叙事的长篇巨制,而往往忽略了需要聚焦特写的轶闻趣事。再者,既有的文化建构要深度解读,发掘它原生态的象征意味,推举出富有信仰质的意象,或在既有的文化构建中产生联系,使之增生新的内蕴。

   

重塑西安诗都形象,是打造西安优秀文化品牌之要举。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安志认为,首先,诗都当有其诗词文化硬件环境,让人们经常能够耳濡目染到诗词的文采和气韵。其次,兴诗学当从青少抓起。重视青少年的诗词学习、教育和灌输。再者,要强化诗的舆论,诗的氛围,诗的风气,大众传媒应该起到更多的传播、推介作用。

西安乃至陕西的博物馆事业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私人创建各类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吴镇烽提出上述观点。他强调,应加大对民营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尽快制定民营博物馆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法人团体以及个人创办各类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创办过程中提供人员培训、专业技术指导和业务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使其走上规范管理、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使我市的文博事业公办和民营并举,做大做强。(责任编辑:皇甫佳音)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人民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人民头条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