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经济 > 消费理财 > 正文

档案管理费即将取消,中职信助力全国电子档案建设

www.peopletop.com.cn(2014-08-21)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文峰)从2016年元旦起,全国都将取消档案管理费,由财政拨款解决档案管理问题。据悉,江苏省已经取消了档案托管收费的规定,山东青岛开发区也停止了收费。

档案管理费由来诟病已久,薄薄几页纸的“房租”比起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房租还要贵。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相对于“豪华房的房租”,档案托管的服务却还停留在“茅草屋”水平,转档、调档等服务不仅态度差,而且效率低。正如学者所言,档案费简直就是一个怪胎:看似服务,却又难以公益;很像买卖,却垄断无休。因为按规定,“弃档”或“自揣档案”是违规的,因此,“消费者”甚至没有“说不”的权利。

就算如此,各地人才市场中的“弃档”和“死档”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据统计,除了“弃档”,目前“死档”数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市的171万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失联”逾5年的“死档”6万余份。面对如此庞大的“弃档”、“死档”人群,档案逐渐丧失了它用以记录人们的历史活动和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的思想发展的初衷。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档案托管收费的不合理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档案管理服务的滞后造成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人口流动基数庞大,虽然人事档案号称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但除了在校学生的档案能够完整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外,如果毕业后不是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工作,大多数在私营企业上班的人,所在单位是不调档的,他在这个单位的工作表现也不会记录到档案中。有很多人许多年都不会用到档案,这使得档案与个人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这部分人群的档案形同虚设,而这也造成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履历上造假,却很难查证的问题。

档案的设立,本来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个人和集体,却由于管理和服务方法的严重滞后,导致现在档案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跟随自己一起成长,记录一生的“活”的档案,而不是一个躺在书架上,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亲眼见到的“死”的档案。不管是为了节约档案管理成本,还是为了更好的还原档案的本来面目,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的工作势在必行!但如果只是把以前的档案扫描进电脑,各地人才市场仍然各自为政,那么档案电子化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在一切都信息化的今天,纸质档案不仅要电子化,还需要走向信息化,具有统一标准的信息化电子档案系统一旦建立起来,不仅可以加快档案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能促进人才信息在市场中的流动。

据悉,早在2011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与北京职信鼎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运行的中国职业信用管理平台(简称中职信)就开始了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的进程,并且中职信一直以来面向个人的服务都是免费的。运营三年以来,中职信已经为800多万人创建了职业信用档案(简称职信档案)。

据了解,从学生在校开始,就可以在中职信上建立自己的职信档案,该职信档案由学校记录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历程、所获得奖励或惩罚、以及学历情况,学生的实习经历则由实习企业进行记录,这就保证了档案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学生毕业走入职场,这份真实可靠的档案则可成为用人单位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中职信的电子化、信息化特征,用人单位可以在中职信上对员工进行一站式入职、调岗、离职操作,以及奖惩管理。随着职业人职业生涯的继续,职业人新的学历、职场经历和表现都能在中职信上得到院校或企业的实时记录及认证,成为可以被其他企业或社会机构采信和利用的信息。中职信让人们的档案得以“活”过来,真正发挥其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这表示,在中职信,人们得到的不仅是一份与自己一起成长的“活的”电子档案,更是自己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可持续累积的信用财富。同时,中职信对所有数据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并在三地设置了主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中职信负责人称:“中职信愿意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为更多的职业人创建职信档案,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出一份力!”

取消档案管理费已成定局,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建设已提上日程。多年前,部分人才市场就提出了档案电子化,但是苦于无经费支持,目前档案管理只是停留在“保管”的层次。中职信的建立,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并填补了国内职业信用档案的空白,在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迫切需求的条件下,我们期待着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早日建成,相信它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新的改变。

编辑:西部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人民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人民头条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